分享

【董董教学随笔109】详略安排合理 形象更加突出

 与时光对坐 2022-08-04 发布于陕西

详略安排合理  形象更加突出

文/董问博

【导语】

写作中,详略得当的构思方略,我们早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有没有具体想想,为什么要详略得当?详略得当的目的是什么?从下文中,我们发现,一篇本质上写得不错的文章,但是因为没有注意详略安排,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从升格文中,我们也发现了,合理安排详略,不仅能细化文章内容,还能凸显主要形象,深化文章主题。希望从这篇文章的升格中,我们能获得写作的些许启示。

【病文展示】

梅花树下的猫

文/常暄宜

小楼下的墙角倚着一棵梅花树,它在墙角那一坛花中总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百花盛开之日便是它沉睡之时,而恰恰在冬日一片白茫茫中为有暗香来。①(对梅花树的描绘不要侧重于“格格不入”,而是侧重于“美好”,吸引我们去玩,所以才有后面的情节)

那年冬天,梅花树才第一次绽放,我拉着我最好的朋友在花坛边嬉戏玩耍,正当我们玩的尽兴,梅花树下传来喵喵的声音,我顿时心生怜悯,决心一定要找到它,并照顾它。②(把我们“玩的尽兴”写得具体化一些,然后发现猫的过程也用慢镜头呈现,写得详细些。另外,还没看见猫呢,照顾从何谈起?)树下不知何时多了一个纸窝,我想它会不会在这一纸窝里呢?我们走上前去,打开纸窝,发现纸窝中竟藏着一只母猫,可好像已经死了。我们翻开它,它的肚皮还留着一丝温热,接下来的场景更让我们吃惊,它的怀里,还藏着一只小猫。③(猫是什么颜色的?母猫用“死”一个字概括了之,能不能加点具体的“死状”?小猫的惊恐的神态可以具体描绘,这样具体还原场景,我们更能感同身受。)顿时,心中多了一份暖意,泪水在眼眶中走钢丝,不经意间就跌落在地上。

猫妈妈一定是为了保护孩子,使其不受冻,可是它自己,却不能看着孩子长大,不能陪着它了。④(不能陪伴小猫长大的猫妈妈,听起来很伤感,这里需要更煽情的语句,你写得太平实了。)

我轻轻地从纸窝中抱出了小猫,想把它带回家,但是我爸妈不让养猫,我只能又找了一个纸窝,里面装了不需要的旧棉被,我想它在这里,应该不会冷吧!我把纸窝放在了原来的纸窝旁,那个纸窝仍然“住”着猫妈妈。每天早中晚,我都从自家窗户投下食物给小猫,小猫似乎心有灵犀地来取食。(投食取食的场景应该写得详细些,这正表现出“我”爱猫的行为。)

又是一场雪,梅花又一次开了,可放母猫的纸窝却在某一天忽然消失了,而小猫也开始有些闷闷,它一定是想妈妈了吧!“闷闷”二字不能完全表达出小猫失去看不见妈妈后的心情,这里可以具体渲染小猫的行为和神态)

一天清晨,一阵敲击声把我从睡梦中拉出,窗外似乎是它在呼唤我,玻璃上的猫爪印清晰可见,而我却因为太困没有搭理。等到我一觉醒来,发现小猫不见了,窗台上,别着一枝梅花。(对于猫扒在窗户上呼唤我的细节应该写的再深入一些,这样画面感才能更强,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泪水又一次浸润眼眶,流入心间。此后,我再也没有看见小猫,我知道,它一定是去找妈妈了,那梅花,是对我的感谢。(结尾可以写得再深情一些,这样才能更有感染力。)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初2021届S14班)

失误点击

本文就故事本身来看,其实还是挺能打动人心的,但是文章就是缺少细节描写,很多感动点像浮光掠影,一闪而过,并不能在我们心底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读完以后,我们对于这篇文章,总感觉缺少些什么。细细斟酌下来,就是缺少必要的详细的情节,形象凸显得不够。读完之后,我们不知道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是猫,还是我?似乎都不太明显。所以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注意情节的详略安排,能打动读者的情节需要加大用笔墨的力度,唯有这样,才能让文章的主要人物的形象凸显出来,才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修改建议

本文最感动人心的地方猫妈妈死了,在小猫无助的情况下,我们喂养小猫的情节,以及小猫走之前在轻扣窗口呼唤我的情节,所以,这两处应该详写,应该加大细节的描写力度。

【升格呈现】

梅花树下的猫

文/常暄宜

我家小楼下花坛旁倚着一棵梅树,树形挺大,枝干四处伸展,占据了一方天地,可惜春夏秋百花盛开,蜂舞蝶阵的时候,这棵梅树总是默默的,既不开花也不结果;寒冬腊月,它才在冰天雪地中闪现一抹亮黄,为有暗香来。这时,我总喜欢攀爬梅树,折梅枝插在花瓶里。

那年冬天,梅花绽放,我和好友在花坛旁嬉戏玩耍,伴着花香,我们追着撵着玩得正在兴头,忽然听见梅树下传来微弱的喵喵声,声音若有若无,时断时续,仿佛远处飘来的渺茫的呼唤似的。我们停止了嬉闹,寻声望去,发现了梅树后面的草丛里有一个纸窝,那喵喵的声音,分明是从纸窝里传出来的。打开纸窝,令我们吃惊的是,一只母猫蜷在那里,似乎已经死了,半开的眼睛中流露出不舍。而她的肚皮下,有一只小猫,小猫一边拱着猫妈妈,一边发出喵喵的声音,似乎在引起妈妈的注意,小猫看着我们,闪着疑惑与惊恐的眼神,似乎在颤抖。

我们抱起小猫。这是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猫,手掌般大小,背部黑色多些,肚子上几乎都是白色的,小猫伸出爪子想抓我们,又想从我们手中挣脱逃走,我们怕摔伤它,只能把它放在地上,然后买了一根火腿肠喂它,它似乎不那么惧怕我们。看着这么一个小不点,我们心中多了几分同情,泪水在眼眶中走钢丝,不经意间就跌落在地上。

我轻轻地从纸窝中抱出了小猫,想把它带回家,但是我爸妈不让养猫,我只能又找了一个纸窝,里面装了不需要的旧棉被,我想它在这里,应该不会冷吧。我把纸窝放在了原来的纸窝旁,希望猫妈妈不会被保洁阿姨清理掉,希望猫妈妈能再多陪小猫几天吧!我和好友约定时间,每天都来喂小猫。因为猫窝在我窗户下面,我将食物从窗口投下,小猫看见食物,很快地窜上去,叼住食物,回眸看看我,像是对我表示感谢,然后窜到草丛中独自享用去了。

然而有一天,猫妈妈连同它那个纸窝都不见了,小猫喵喵叫着寻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小猫整天闷闷的,怅然若失的样子。我想,它一定是想妈妈了吧!

小猫一天天长大,能窜到我的窗台上来了。它常常仰着脑袋看着我的窗,常常跳到窗台上看我在屋里的动静。一天天刚放亮,一阵敲击声把我从睡梦中拉出,窗外似乎是它在呼唤我,玻璃上的猫爪印清晰可见,而我却因为太困没有搭理。等到我一觉醒来,发现小猫不见了,窗台上,有散落的梅花花瓣儿。

泪水又一次浸润眼眶,流入心间。此后,我再也没有看见小猫,我,它一定是去找妈妈了,那些梅花花瓣,记录了我们相处的时光。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2021S14  指导老师:董问博)

点评

本文修改以后,加入了我与小猫相处的情节,加入我照顾小猫时候以及小猫和我分别时候的心理描写,使得文章内容更加细腻生动,更具有感染力。文章几次戳中读者泪点,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如何合理安排详略 突出形象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作文周刊》有声作文平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文如何通过合理安排详略,突出形象,感染读者。

我们先想想读到的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感染读者的人物形象。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秋天的怀念》中的“我”的形象,我们发现,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想要然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必须要着有较多的笔墨,要详细地刻画人物形象。如少年闰土雪地刺猹的经历,孔乙己细说“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史铁生截瘫之后脾气暴怒无常的举动,都是作者详写并且着力刻画的内容。所以这些形象才称得上是经典,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反观我们的作文,读来索然无味,亦或是读完抓不住重点,抓不住小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和方面,使得作文难以获得较高的分数。如何合理安排详略,突出形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

突出主题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人物和事件详写,与主题和情感关系不密切的内容略写,这是构思的基本思路。但是如何详写呢?如何突出形象呢?要关注细节。

细节写得越多越细,细枝末节的东西越多,场景还原得就越强,给人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读者就能从作者所营造的文字空间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所以加大细节描绘是文章细化以突出形象的主要方式。

在细节的描绘中,注意环境描写渲染力量,如本文中梅树的描绘,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结尾处,窗台空留梅花花瓣,为我们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所以需要加大对梅树、梅花的具体描绘。

还需要注意主体形象。主体形象中,“我”这个人物的具体刻画,发现小猫,照顾小猫,最后和小猫离散的感伤。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详写,加大细节的描绘和主体人物形象“我”的塑造。

在情感的表达和渲染上,加大我发现猫妈妈死了以后的感伤,加大小猫离开后我的感伤。这样文章在情感上才能起到震慑人心的力量。

一定要有关注文章详略的意识,并且详略安排要为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服务的。将这种思路潜移默化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加耐人寻味。

(董问博)

本文发表于《作文周刊》【中考版】2020年3月1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