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把七夕过窄了”?那就在花果清香中重新认识它,冲一冲恋爱的酸臭味…

 芍药美学笔记 2022-08-04 发布于浙江

图:朱偁《七夕清供》扇面

每年七夕,线上线下的花店都会早早备足花材,等着各类花礼订单。各大电商平台也是卯足劲让大家买买买、送送送。

其实,传统的七夕节,不是只有「送花送礼」这样单调的过节方式。

今天,回到传统七夕节,看看古人如何过节。

Vol.2217x

七夕

哈喽,宝子们,

每周一、三、五中午12:00的线上小聚别忘咯~

想来唠嗑的,戳这里即可预约~

今日七夕,又被朋友圈的花礼刷屏了。不同的是,今年的花礼还加入了国风元素,很有新意。

借鉴了之前书法花束的精髓,纸上的文字换上了古人的情话。

图:小红书@GENTLE M 商学院

花材也不再只是通用的玫瑰,有了更多的选择。

图:小红书@清凌@Oxygen Flower 氧花

团扇元素的加入,尽显国风雅韵。

图:小红书@MAY_FLOWER

很多人说,收到这样的国风花束,或许才是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该有的样子。但其实七夕最早也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

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最早有记载的七夕民俗活动,其实是晒书、曝衣。

△晒书图

魏晋以后,七夕这天的节俗文化就越来越多了。

比如到了汉代,宫廷游艺中开始出现「穿针乞巧」的主题。

唐宋以后,又有牛女神话与七夕合流,加入了诸如「真情感天,鹊桥相会」的情节,这才增加了爱情色彩。

△穿针乞巧图

宋代《梦粱录》还有专文详细记录当时七夕盛况:

「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

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

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记也。」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五代《乞巧图》

可见当时,七夕也算是个全民狂欢的日子,不亚于春节、元宵,娱乐活动也很多,不止爱情这一主题。

只是如今成了「中国情人节」,也被染上了商业气息。

剩下送一束花,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这些简单的消费行为,少了那时候摆香案乞巧,插花赏花坐花艇的兴致雅趣了。

/供花果,拜七姐/

七夕节也叫七姐节、七姐会,本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当天要拜祭「七姐」,活动十分隆重。宋代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说的就是在七夕的时候,广州一带,姑娘们会设各式各样的香案,摆满鲜花、水果、日用品等,遥祭「七姐」。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五代《乞巧图》

在惠州,这样的「七巧贡案」会从农历七月初六摆至初八,而且要在家中的前院摆设,便于别人欣赏、点评。

而这其中用什么水果,插什么花,看时令季节,也看寓意。

若是姑娘乞巧,就设「红菱角」,喻伶俐。

图:微博@吴中太湖文旅

明代仇英的《乞巧图》中,桌上就设香炉、蜡烛,还设葡萄、水红菱。

△仇英《乞巧图》局部

另有莲子喻「怜子」「连子」,则是为了「乞子」。

吴藕汀就有《七夕七果图》,画西瓜、锦荔枝、枣子、莲蓬等七种果物。

广东在七夕时也有供苹婆的,含相思之意,若是不得苹婆,也可用假苹婆。

画家黄士陵的供果图,就是以铜盘盛放岭南柚子、杨桃、假苹婆。

瓜果供奉了,插花也少不了。七夕的瓶篮插花,也叫「巧花」。花材的选择也看时令和寓意。

比如牵牛花,夜牵牛、织女菀(女菀),对应「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还有七姊妹花,蔷薇的一种,常七朵共簇于枝头,象征织女七位姐妹。

晚清画家吴友如的《瓜果杂陈七夕多》,就是七姊妹花插瓶,配瓜、藕、莲蓬、锦荔枝。

△清·吴友如《瓜果杂陈七夕多》

还有直接表达乞巧之意的。比如剪夏罗花(或剪秋罗花),就是象征织女剪裁丝帛之巧。

宋代佚名《花篮图》即画有剪夏罗花,与荷花、兰花共插于一篮,隐含巧意。 

宋代佚名剪夏罗、荷花、兰花《花篮图》   

和如今玫瑰作为爱情通用花不同,那时候巧花中的爱情之花,是莲花。

《东京梦华录》就记载,将未开莲花拆开做成假双头莲,有「花开并蒂,喜结连理」之意。

莲子也是爱人之间相赠的最好礼物,寓意怜爱。

清代杭世骏作《七夕听涛楼席上咏莲子》,说「莲子吾怜子,空房可惹嫌。」

莲子相赠时,自是不能去心。若是无心,岂能令人欢喜?

也有合欢花、百合花等,皆可喻爱意。

比之现在只知玫瑰,那时候小情侣们的浪漫之花可真的太多选择了。

图:小红书@半日花房的日常@花艺师isaballa予花

/洗花浴,好出门/

唐寅在《七夕赋赠织女》一诗里写,「灵津驾鹊将言就,咸池沐发会令晞」。

可见,古代女子有在七夕洗头沐浴的习俗。只是,那时没有各式沐浴露洗发水,她们的清洁用品大多是「纯天然植物」。

比如俗语记载「以木槿叶、春水沐发」,木槿叶就是在七夕时节普遍使用的清洁原料。

木槿叶片含有皂苷成分,有一定的去污能力,采集新鲜叶片,搓揉出有黏性的汁液,过滤掉残渣后,就可以用来清洗。

当然,木槿并不是唯一能起去污的植物,像「柏叶」「桃枝」「无患子」都可以煎汤来洗头发。

但古代女子在七夕时格外青睐木槿,或许也是因为木槿「颜如舜华」,承载了她们希望留驻好颜色的期待吧。

除木槿,她们还喜欢用牵牛花等各种鲜花、香花共配,浸在水盆中,上海地区叫「百花水」,广西灌阳县称「晒香水」。

在那时,姑娘们认为,如果用这些「香花水」洗浴,头发会更密,容貌可以更俊,身体也更健康。

但究竟是不是有这样的功效,就很难说了。

图:小红书@JunMoore

除了洗头,古代女子在七夕之前还会染指甲,庆祝节日。

「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

想要把指甲染得如花红,凤仙花就是纯天然的指甲染料。红粉紫白,颜色艳丽夺目,成片开花时蔚为壮观。

元代女诗人陆秀卿写过一首《醉花阴》,描绘女子用凤仙花染指甲的画面。

「曲阑风子花开后,捣入金盘痩。银甲暂散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

采几朵娇艳的凤仙花,摘下花瓣来细细捣碎,掺进一点明矾,仔细涂在十个指甲上。

再用苎麻叶包起来,棉线缠紧,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睡一夜,第二天指甲就变成了亮眼的橙红色。

如今正是凤仙花花期,感兴趣的姑娘不妨试试。

图:@植物星球

/佩香花,坐花船/

那出了门,就是去和意中人约会吗?也不是,七夕的活动还是很多的。

姑娘们可以去走走「鹊桥」,看看天上的牵牛织女星。

还有些会结伴去茂盛的南瓜棚、葡萄藤下,据说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

清·陈枚 月曼清游图·桐荫乞巧

在广州一带,姑娘们还可以去坐「素馨花艇」。

所谓「素馨花艇」,就是在船上挂满用素馨花朵结成的花串,灯烛辉映,华丽得难以想象。

明末清初的文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记载了当时的广州过七夕的盛况,「七月初七,以素馨茉莉结高尾艇,翠羽为篷,游泛沉香之浦,以象星槎」。

可见那时候的花艇有多豪华,不仅好看还花香萦绕,实在是雅趣十足。

素馨盛夏开花,七夕正是花期,花朵淡雅,但香味馥郁。

若是家里养一株,开花的时候,就可以收获一院子的甜香,甚至还会熏鼻子。

因为浓香可以提神,素馨还被认为有避暑的功效,备受广东人的喜爱,最疯狂的时期,广州花市只卖素馨一种花。

有钱人成斗成斗买回,穷人也不会吝惜。

到七夕节庆,人们不仅用素馨装扮花船、鹊桥,还会把大量的素馨花穿成串、缀成球、绕成灯笼,非常壮观。结成灯笼的素馨,在庭院里悬挂,花受热香气还会更加浓郁,萦绕整晚。

「花瓜小向庭中设,素馨织得灯如雪」「七夕素馨穿百子,琉璃点处更如霞」,都是对七夕挂素馨灯的描写。

姑娘们也喜欢在身上佩戴素馨香花,或者将花朵用线串起来作为头饰。另有白兰,黄兰,香味浓郁,都可佩饰、簪戴。

难得的快乐日子,还有出游机会,谁不想好好打扮,做个香香美美的小仙女呢

图:小红书@梦龙看古画

如今,很多七夕习俗大多淡了、消失了,这和社会环境变化也有很大关系。

毕竟古代女子在七夕乞巧,是寄希望于心灵手巧来巩固自己的家庭地位,不被抛弃,这在男女平等独立的现代社会,那肯定是格格不入了。

这也是为什么,曾经不是节日主流的牛女神话地位会拔高,其中的爱情因子也被赞美、放大。

但其实,「乞巧」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如今我们依然可以求子求姻缘,求家庭和睦,只是这些祈求,不再只是在被动依附的基础上。

我们求的「巧」也可以不再只局限于什么因缘郎君,而是多一些自我实现,也未尝不可。

就像央视网发的,即使是曾经的七夕,那些乞巧愿望里,也尽是女孩子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只是,受限于社会,她们只能求些穿针织布。

如今我们不再受限,不再只需要会织布,还能飞上天空、驰骋球场、站上讲台……那就尽可以去求这些自我价值了。

图:微博@明心嘟

汪曾祺曾说,「民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

有些过去的民俗的确是有很多不适合现在的,但如果能把传统风俗去芜存菁,以合适的形式延续下来,我们或许可以拥有更为诗意,也更有趣味的生活方式。

图:小红书@热爱生活的李

七夕是无法用「中国情人节」、「买花送礼」来简单定义的,她还可以有更多形式,这样的非遗节日,怎能“过窄了”。你那里现在还有哪些七夕习俗,欢迎留言区来交流呀。

本文照片仅作素材使用,不视为与图中人物建立任何商业合作关系,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