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七夕,我的七夕,原来并不相通,你选哪种?|壬寅七夕

 杏雨轩 2022-08-04 发布于广东
不用刻意强调,想来大家也知道今天是七夕节。

今年又有河南卫视的《七夕奇妙游》看哦~

一提到到七夕,大家会想到什么?是不是满屏浪漫的粉红色泡泡呢?我最近常听人调侃:“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不知你是否也有同感?

我挺有同感的,哈哈,至少,不同人的七夕节就是很不相通的。


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一年只能在鹊桥相见一次。因此这个故事具有相当的悲剧色彩,诗人们也常在这一天用仙人的离别之苦来表达自己的愁绪。比如说,北宋的陈师道(1053年-1102年,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北宋官员、诗人。元祐初年,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是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他的《菩萨蛮·七夕》就是这样写的: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

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

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宋史》对陈师道这个人有记载,称他“高介有节,安贫乐道”,平时常“终日不炊”,死后由友人“买棺敛之”。在以上这首词作中,诗人发出了“离愁千载上““不似人间”的感喟。在我读来,就充满了借天上的爱情悲剧来衬写人间无数悲伤的意思。

晚唐的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谏,唐代诗人。曾于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恶,当时罗衮曾赠诗:“谗书虽胜一名休”。后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共考了十多次,终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效力于吴越王钱镠),则不同,他就认为人间还是有欢乐的,起码可比天上多多了:

七 夕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罗先生的这首诗,一半写了天上,一半写了人间,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像第一句,是诗人想象的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紧接着就写,人间有一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大摆筵席,摆上瓜果,穿针乞巧。结尾归结到仙家的分别在即,人间的欢乐,与仙家的惆怅,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也有人与以上想法都不同,他超凡脱俗地表示:千万不要学习牛郎织女。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苏轼。

他曾在他的词《鹊桥仙·七夕送陈令》里说: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七夕节这天,苏轼送别友人陈令举,他不写离愁别恨,而要歌咏朋友之间真切的情意。他借用了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告诉友人:不要学习牛郎织女,以免身陷情网、作茧自缚。

此诗紧贴七夕下笔,格调上,却用飘逸超旷取代了缠绵悱恻之风,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苏轼的分外洒脱。这也是我最为推崇的过节状态了,珍惜眼前的人与情意,最是要紧。


你看,虽然同样是七夕节,随手列举三首诗词,就见到每个人的表达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就连七夕这个节日本身,也不是从头到尾一直是一个欢乐积极的节日。七夕在汉代以前,是一个存在民间禁忌的日子。没想到吧!

根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它列出的“取妻”忌日就是:戊申日、己酉日。大约,在传说中,因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成功,故若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难免自带不祥之兆。

这种说法在我们现在看来并无依据。而七夕节俗,也在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发生大变化,由禁忌之日逐渐转变为男女的良宵欢会。七夕也由凶时恶日转向良宵吉日,在汉魏之际逐步发生了向民俗节日的转变。之后就没有什么禁忌了。

所以说,其实中国曾经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节。中国民俗史上历史更为悠久的“情人节”应是上元节、上巳节。不过,这并不影响七夕节在汉魏之后的发展兴盛,到唐朝时人们已经将它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而倘若这个节日遇到闰月,那就是好事成双,让人们拥有了两个七夕节了。顾贞观(1637年-1714年,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清代文学家,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称“京华三绝”。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就遇到了这样的幸运,并留下了《步蟾宫·闰六月七夕》为证:

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

恨无端、添叶与青梧,

倒减却、黄杨一寸。

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

早收回、溽暑换清商,

翻借作,兰秋重闰。

既然遇到农历闰月,牛郎织女就可以相见两次了。诗人说,这大概是天公怜爱他的女儿吧!

无独有偶,同属清朝的顾太清(1799年-1876年,名春,字梅仙,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原姓西林觉罗氏,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曾公认“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女中太清春[顾太清]”。她不仅才华绝世,而且生得清秀而身量适中、性情温婉贤淑,令奕绘钟情一世)亦有类似的诗留下,名叫《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

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闺中女伴、天边佳会,多事纷纷祈祷。

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


这词作于丁酉年,道光十七年,这年顾太清三十九岁。从“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这个名字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词,画呢,就是云林所绘的一幅仕女图,名为《闰七夕联吟图》。顾太清也是比较“现实”的一位,因为她认为神仙之说本就虚无。

所以说,她的七夕,我的七夕,个个不一样。虽是同一个节日,可由于每个人的心境不同,便使得大家在这天的感受大不相同。

不知,各位的七夕节过得如何?更接近以上哪位诗人所描绘的样子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