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进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深入开展, 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的宣传交流。《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于8月2日在京召开。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指导下,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共同组织了此次会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和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为会议提供了支持。 ![]() 会议现场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的出版是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要求、新理念,引导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正确方向的重要举措。2019年至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专委会和中规院面向全国开展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的征集和评选工作。评选分名城类、街区类分别开展,考虑到绝大多数案例不会在每个方面都突出,但可以从不同方面为保护工作提供借鉴经验,因此评选过程中设置了“整体保护、人居环境改善、活化利用、工程技术创新、公共参与和管理”5方面的标准,希望能做到正确引导示范。将符合3-4项评选标准的项目确定为“综合类”案例,作为保护传承工作的综合示范;将符合1-2项评选标准的案例确定为“单项类”案例,重点推荐该案例某方面的经验、做到精准指引。最终评选出的32项示范案例中,包括平遥、丽江等历史文化名城类案例4项,扬州市仁丰里、抚州市文昌里等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类案例9项,南京市小西湖、北京市崇雍大街、湖州市小西街、泉州市中山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单项类案例19项。2021年,专委会和中规院组织入围案例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进一步总结、提炼,汇编成本书。 ![]() 新书发布仪式 ![]()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发布仪式由中规院院长王凯主持。王凯首先对线上线下莅临会议的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和问候,对给予本次会议支持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表示感谢。他指出,2022年是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确立40周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一周年,也是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大历史时刻。在此背景下,案例集从评选到出版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各单位的辛勤组织、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案例集的出版对引导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 杨保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线上参会致辞 杨保军总经济师在致辞中首先指出,案例集从“图”“文”“评”三方面展示了32项示范案例的实施效果和具体经验,也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其次他对新时期保护传承工作提出“进一步贯彻新要求新理念、做好统筹协调、增强百姓获得感、加强底线管控”四点建议。最后希望大家以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40周年为新起点,以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为新契机,把学术研究、专业实践、保护管理、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继续为保护传承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 咸大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 咸大庆社长在致辞中提出,案例集体现了内容实用、图文并茂、点评精彩、指导性强等特点,为未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重要品牌的系列图书建立了一个良好开端。他强调该书是城乡规划领域的重大图书选题创新,有助于推动新时期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 吕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吕舟主任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出版的案例集反映了近年各地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深入探索,是各地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领域的高水平实践,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希望案例集的出版能够促进行业交流,提高保护传承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也期待更多、更高水平的保护案例出现。 ![]() 鞠德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 鞠德东所长详细介绍了案例的评选过程以及《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的内容。他指出,案例的评选和出版旨在系统总结各地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成就,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的宣传引导。建议大家在阅读时,通过“看信息、看特点、看背景、看效果、看经验”精准把握案例的特点和亮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咸大庆、专委会主任委员吕舟和中规院总规划师张菁共同为新书揭幕。专委会秘书长赵中枢向中国建筑图书馆馆长钮利民赠书。 ![]() ![]() 新书揭幕仪式及赠书仪式(右滑查看更多图片) ![]() 案例交流 ![]() 刘泓 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刘泓副局长分享了《扬州东关街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提升的实践和探索》的宝贵经验。她从保护规划的编制、运作模式等角度总结了东关街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思路方法和实践探索。东关街结合历史街区道路环境整治,持续实施以“一水一电一消防”(即排水、供电、消防)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提升街区安全保障功能;按照“政府倡导、居民自愿”原则,制定出台响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爱好传统文化的个人出资收购老旧民宅,引导居民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前提下自主修缮传统民居;切实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历史街区融入现代生活,居民安居乐意,为街区保护与发展增添持续动力。街区业态方面,通过扶持发展“谢馥春”“三和四美”等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分彰显了文化内涵,积聚了新的商业人气。 ![]() 邓堪强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邓堪强副局长以《老街区“绣”出新活力——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提升》为题分享了恩宁路街区的优秀经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恩宁路延续街区内传统居住功能,突出“留人、留形、留神韵”,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建筑物现代适用性改造,提高历文化街区的安全属性;成立广州首个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共同缔造委员会,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共享品质化街区环境。工程技术方面,引入倾斜摄影和三维模拟技术,提高历史建成环境下的设计科学性;采取建筑材料病理诊断、修复与监测前沿技术,为建筑修缮提供科学依据。活化利用方面,针对恩宁路这种产权多元、用地复杂的历史文化街区,构建一种“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资本投入问题,与产业注入问题,实现老城的活力重塑与年轻人的回归。 ![]() 伍震球 宜兴市丁蜀镇党委副书记、人民政府镇长 伍震球镇长以管理者的角度分享了《以退为进、逶迤前行、活态再生——当代中国小城镇遗产保护与再生探索的丁蜀实践》。在项目管理实践中总结出宜兴丁蜀古南街优秀的公众参与和管理经验,做到了“以退为进、逶迤前行、活态再生”的总体理念。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政府与高校共同研发的各项关键技术,开创了在示意技术支撑下,在政府引导示范改造带动下,原住民自发渐进式保护改造的创新局面;适应古南街古建聚落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状,采用有技术支撑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整治和改造模式,让古南街保持居民生产生活的活态传承;多次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签发“街规民约”,由原来的单一阵地建设向阵地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转变,由初步探索向不断规范、进而推动协商常态化转变。 ![]() 葛敏华 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葛敏华总助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实施案例》为题,分享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实施过程中在整体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公共参与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首先在整体保护方面,对历史街区的文物建筑修缮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整地恢复其历史风貌。第二,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通过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和老旧居住区改造等项目,提升历史街区风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通过历史街区河道实施清淤、沿河直排点整治、生态净水、背街水巷整治提升,改善历史街区河道水系。最后,在公共参与和管理示范方面,老旧住区的改造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征集群众建议,保证整治工作满足群众要求;探索在开放式街区引入社会化物业企业参与长效管理。 ![]() 钱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历史街区学部主任 钱川主任进行了以《系统施治、共同缔造、擦亮“金名片”——北京市崇雍大街街区更新探索》为题的交流分享。案例在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参与管理中具有示范意义,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系统施治,在人居环境方面,以民生为基点,摒弃一层皮的做法,全面梳理街区院落特征与问题,分类制定实施策略,从街面走向院落,改善居住条件,提升人居品质;街道空间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塑造高品质公共空间。二是共同缔造,通过“五大计划”,创新式开展了全过程公众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众筹智慧,多次召开社区座谈会,融入居民情感和生活需求,通过“菜单式选择”的方式,让在地居民、商户参与个性化方案设计。三是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深入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特色,保护和修缮了一批体现地区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展示了一批主题文化景观节点。推动了北京老城走向可持续、精细化的有机更新。 ![]() 赵中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 交流过程中,该环节的主持人赵中枢秘书长对各个案例都做了简要而精彩的点评。他谈到,扬州东关以人民为中心,在协调修缮审批手续、进行修缮补助方面做了很多实事,值得借鉴;广州恩宁路是“绣花”功夫的产生地,从多元产权、多种风貌入手探索街区和城市的融合,体现了老街区、新活力;宜兴丁蜀镇一方面展现出公众参与和管理在实施中的作用很大,另一方面针对基础设施和建筑适应性改造探索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苏州平江依靠苏州城的大背景,抓住了水系和道路并行的整体特点,也对文物建筑、名人故居、老旧小区等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北京崇雍大街是多专业协作的成果,点心铺的活化、老砖的使用承载了公众的“情感”,也发挥了北京的典型示范作用。 ![]() 专家发言及研讨 ![]() 伍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伍江教授首先谈到,很高兴看到案例集的出版,这是对四十年名城保护工作经验的及时总结。他结合交流案例提出了三点感想:一是保护的前提是守住底线、应保尽保,用最小干预的措施来保护有价值的遗产,在此前提下再结合各地的历史文化特点、管理模式等探索不同的保护路径;二是保护的根本基础是价值,价值决定了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而言,整体空间结构、肌理和总体风貌印象等,都是重要的价值载体;三是保护的出路在活化,一个完整的城市和街区,如果没有当代生活的活力,保护很难持续下去,活化不仅要开发旅游文创等项目,还要多元化发展城市功能,让居民成为文化传承者。 ![]() 杭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杭侃教授在点评中肯定了上述5个街区的探索精神,并根据自己对古今重叠城市、社区博物馆的研究提出未来需要关注的两个方面:一是要关注名城保护与居民的关系,比如居民原来的生活是慢节奏,发展旅游游客增加后,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是生活没有了,这个问题值得关注;在具体保护工作中,也需要关注老街区中的老弱病残群体,尤其在延续街巷生活舒适度方面,要增加对于居民的年龄构成、人居环境和具体诉求的调查。二是要关注地下文物的展示,因为地下文物的位置不是偶然的,如能在地面上结合公共空间设置展示标志,明确地下埋藏点位的位置和出现原因,可以让文脉延续,也让老城增加公共空间,让原有的历史在街道上活化。 ![]() 张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理事长 张鑑理事长认为上述5个案例具有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并且分享了三点体会:第一,今天的新书发布是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各案例均结合当地的实际,努力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路径、方法和经验。第二,充分感受到了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复杂性,不仅涉及到传统的维修和保护、规划和设计、更新和建设以及地方政府导向,还涉及到活化和利用、策划和计划、资本的运作和商业的运行以及居民的意愿。第三,案例中成功和成熟的经验、一些普遍适用的方法,建议总结成为编制指南、操作手册、法律法规等,形成一些刚性的限制和制度化的成果,起到更好的推广和示范效果。 ![]() 张广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张广汉副总规划师在点评中提出,希望《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能够起到指明方向的示范作用,期盼更多的城市在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基础上,让历史文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提供更多、更好的案例。同时,在保护过程中可以发现,保护会促进旅游,旅游也会促进保护,并且保护投入所带来的收益是持续不断的。但是过度商业化和对居民的影响、对历史建筑外观的管理等新问题就会出来,要管理好旅游成为可持续的旅游,做好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 冯新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院副院长 冯新刚副院长在点评中对于书中案例给与高度肯定,并从三个方面分享了他的感受。第一,保护工作完善了城市功能,改造和提升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有了更多获得感,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到历史街区的文化魅力。其次,很多案例如崇雍大街的改造过程中有多种参与方式,让社会治理效果显著提升,也增强了本地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最后,文化传承和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显著提升,疫情期间街区成为开放的活力空间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露天课堂。最后建议下次评选示范案例时,可以采取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共同参与的模式,让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更多关注。 会议总结 研讨会由吕舟主任总结。他指出,今天示范案例的发布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是想通过评选出的示范案例探索如何引导未来各地的保护传承实践。具体而言,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中保护中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在保护中呈现价值、是不是开展旅游就是活化利用?保护传承工作应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历史、焕发出它的活力,让它的原有特征得到不断呈现,这需要我们不断讨论。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实践案例;希望大家能够到案例现场和运营方、管理方、设计方包括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共同讨论,发现案例背后的故事;希望我们这本案例能够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能够有力地支撑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