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卉霖 ⊙单位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心脏肿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包填塞、心律失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与其他肿瘤不同,心脏肿瘤对患者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肿瘤病变本身,更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一、心脏肿瘤的分类 心脏原发性肿瘤是指原发于心脏各腔室及其相通大血管的肿瘤,临床较为少见,发病率约占人群的 0.0017%~0.28%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良性肿瘤为主,约占 75% 。 良性肿瘤界限清楚,活动度大,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粘液瘤和脂肪瘤。 恶性肿瘤界限不清,活动度差,常见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等。 继发性心脏肿瘤又称心脏转移性肿瘤,是心脏之外各种肿瘤经直接蔓延、血液传播或淋巴管扩散转移到心脏并在此生长所形成的肿瘤。 继发性心脏肿瘤比较常见,为原发性的 20~40 倍。最常见为肺癌,其次为乳腺癌、黑色瘤、白血病和淋巴瘤。 转移瘤最常累及心包,其次为心肌,心内膜,右心较左心易受累及。 转移途径包括血行转移,通过血路转移至心脏,常见的有子宫平滑肌肉瘤、白血病和黑色素瘤,最为常见;淋巴转移,通过淋巴路转移至心脏,常见的有肺癌、乳腺癌;直接转移,直接侵犯心脏,常见的有食管癌、乳腺癌、肺癌及恶性纵隔肿瘤。 心脏恶性肿瘤早期很难作出临床诊断,常常在肿瘤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 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引起全身系统表现或肿瘤碎块脱落造成栓塞时,才引起关注。 二、心脏淋巴瘤 心脏淋巴瘤是指侵及心脏和/或心包的淋巴瘤。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 原发性淋巴瘤占所有心脏原发性肿瘤的 2% ,继发性相对多见。 有研究表明,恶性淋巴瘤占所有心脏转移性恶性肿瘤的 9% 以上,而且淋巴瘤死亡的病人中有 20% 发现有心脏转移。 淋巴瘤的不同病理学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转移机制,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转移机制可能是通过血行转移,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则可能是通过直接扩散和淋巴转移。 与肝、肺或脑相比,肿瘤转移到心脏的概率较小,临床表现也常不明显或不特异。 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速度、侵袭性和瘤内有无出血、变性及肿瘤有无碎片脱落等决定了临床症状的多样性:有时无明显临床表现,有时可出现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累及心包可形成肿瘤包块或者顽固性的心包积液,多为血性,生长迅速,严重可出现心包填塞。 累及心肌,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可出现心律失常。 瓣口附近肿瘤随心动周期可阻塞瓣口,出现瓣口狭窄症状;阻塞冠状动脉入口,可出现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侵犯邻近大血管可导致上、下腔静脉回流障碍;肿瘤组织疏松易脱落,碎片随血流可栓塞动脉或静脉,根据栓塞的部位,出现不同症状。 X 线及心电图检查缺乏特异性, CT 及 MR 可显示肿瘤大小、形态等,病理检查用以确诊肿瘤性质。 三、超声心动图表现 发现心脏肿瘤后应注意观察肿瘤侵犯的部位、大小、内部回声特点、形态轮廓,有无包膜、有无蒂及其附着点,心动周期中的变化,有无心包积液,心腔形态,瓣膜形态及功能与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转移瘤可侵犯心包、心肌和向心腔内生长,多为结节状,形态大小不一,肿块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常不均匀。 转移至心腔的,心腔内可见异常回声团块,无蒂,与心肌紧密相连,基底面较宽。 侵犯心肌的,显示心肌肿物浸润,心室壁不均匀增厚,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侵犯心包的,心包腔可出现团块回声,或心包层凹凸不平,心包层细回声带受破坏不连续,出现心包积液。 左心声学造影 根据肿瘤新生血管的丰富程度,病变无明显增强,呈「 无增强」者为血栓;病变增强程度低于邻近心肌,呈「部分增强」者为良性病变;病变增强程度不低于邻近心肌,呈「完全增强」者为恶性病变。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心脏恶性肿瘤右心多于左心,右心房肿瘤常累及腔静脉,因此检查腔静脉尤为重要,要充分显示右心房和腔静脉之间的连接,明确肿瘤累及的程度。 典型病例分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