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古斯丁:信仰与理性的融合 | 晚安人物

 细雨青衫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了解人物故事,

领略思想深意。

奥古斯丁

354.11.13~430.8.28

图片

简介

奥古斯丁(Augustine),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俗称圣奥古斯丁。罗马帝国末期北非的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天主教的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大公教会在希波(Hippo Regius,是阿尔及利亚城市安纳巴的前身)的主教。

代表作

《忏悔录》(Confessions);《论三位一体》(De Trinitate);《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

人物评价

古罗马帝国最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有机地融合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和柏拉图主义哲学,为基督教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深远影响遍及西方中世纪及近现代的各种基督教神学和哲学。

1.论世以知人

奥古斯丁的政治理论可以说为其基督教信仰服务,而理解基督教就必须了解古罗马帝国的兴衰。伴随着罗马帝国在地中海沿岸的扩张,屋大维等历代帝国元首着力推进帝国内的城市化运动,这使得城市生活成为帝国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统一的公民意识也逐渐具备。在政治统一的同时,宗教体系的统一也是必然的

基督教的诞生几乎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同步,每当国家陷入动乱之时,人们便逃向宗教的庇护所,以求得灵魂的安歇。几百年来,基督教在帝国内逐步发展壮大。公元391年、392年,迪奥多西一世下令禁止异教崇拜,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宗教。公元410年,罗马城被异教徒攻占,基督教也随之被攻击。正是在文明和信仰崩溃之际,奥古斯丁用理性捍卫其基督教信仰

图片

罗马帝国地图

[图源:百度图片]

除了现实政治的兴亡变迁,新柏拉图主义的兴起是理解奥古斯丁的思想背景。新柏拉图主义者主张回到柏拉图哲学传统,他们区分肉体和灵魂,把理念当作现实的终极依据。奥古斯丁的老师安布罗斯即为新柏拉图主义者。在奥古斯丁看来,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基督教神学立场可以有机融合。新柏拉图主义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可以理解的秩序宇宙,展示了从统一的、非物质的原则出发认识宇宙的可能性,这些观点均可以在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中找到。

2.奥古斯丁的生平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现在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的苏格艾赫拉斯)之柏柏尔人家庭。他出生时,基督教虽然已经获得官方支持,但是并未成为国教。在奥古斯丁的家庭中,父亲只关心世俗功名,母亲则是虔诚的基督徒,对奥古斯丁的生活和思想影响很大

公元367年,13岁的奥古斯丁进入马达乌拉(Madaura)学习雄辩术,17岁那年奥古斯丁又前赴迦太基学习修辞学,这为他未来的学术生活打下了良好的拉丁文和罗马古典文化的基础。青年时代的奥古斯丁性格顽劣、不守本分,同女友未婚而同居,和“圣徒”一词没有丝毫的联系。

图片

如今的苏格艾赫拉斯

[图源:维基百科]

19岁那年,在西塞罗的《霍腾修斯》(Hortensius)的影响下,奥古斯丁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内心萌发,但是并未成为基督徒,反而接受了摩尼教善恶二元论的信仰,直到九年后才逐渐对该教失望,并寻求新的信仰。

公元375年,21岁的奥古斯丁从迦太基修辞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做教师,开始了其长达十年的教育生涯。30岁那年,奥古斯丁前往米兰,向米兰主教安波罗修学习天主教信仰与神学,并与同居十多年的情人分手,跟小他18岁的少女订婚。

在领略各种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后,奥古斯丁明确了其灵魂的方向,在他33岁那年,接受了洗礼。次年,奥古斯都回到了家乡塔加斯特,建立了一个平信徒修道院,过着沉思和潜心著述的生活。

图片

奥古斯丁著作《上帝之城》

[图源:豆瓣读书]

公元391年,奥古斯丁前赴希波(Hippo),并成为了那里的牧师,并在42岁时担任了希波(Hippo)的主教,而这一职务一干便是34年,直到他75岁(公元430年)时离世

奥古斯丁在担任希波主教期间,不知疲倦地布道和解经,坚持其神学立场,反对异端学说,与之展开长期的论战。在长期的沉思生活中,奥古斯丁著述颇丰,对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建树,被天主教会封为圣者,称圣奥古斯丁

3.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作品,在本书中,奥古斯丁提出了其著名的“双城论”。奥古斯丁区分了“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上帝之城”由注定要被拯救的基督徒组成,余者组成“世人之城”。奥古斯丁认为,“两种爱造就了两个城。爱自己而轻视上帝,造就了地上之城;爱上帝而轻视自己,造就了天上之城。”双城在此岸是交织在一起的,直到最后的审判才会彻底的分开。通过“双城论”,奥古斯丁把彼岸的幸福视为真正的幸福,也就是说,现实中罗马帝国所遭受的异教徒洗劫并不足道,重要的是死后能否进入“上帝之城”。

图片

哥特人洗劫罗马城

[图源:百度图片]

相对于彼岸世界的升华,此岸世界和世俗政治生活的地位下降了。奥古斯丁认为教会高于政府,但是并不否定政府存在的意义。在他看来,政府代表了世俗的秩序,起源于人类的罪恶,是短暂的尘世中克服人性之恶的临时办法。相对于永恒且伟大的“上帝之城”,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区分并无实质意义。

可以说,奥古斯丁的“双城论”为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王权提供了系统的论证,奠定了中世纪神学政治观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版。

[2]陈伟:《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版。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版。

[4]维基百科词条“希波的奥古斯丁”,见

编辑 | 朱子扬

审核 | 孙浩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