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方】麦粒肿效验良方(验方、偏方、祖传方)

 mxb08 2022-08-05 发布于黑龙江

  麦粒肿是一种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麦粒肿又名“针眼”、“睑腺炎”, 俗称“偷针”,是以眼睑发生硬结,形如麦粒,痒痛并作的一种眼睑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发生于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部位,常单侧患眼致病,中医认为,麦粒肿多因患者脾胃积热,复外感风热,郁而不宣,上攻于目,结聚于胞睑之处而致。故治疗以疏风清热、活血散结为主。

方一 循经刺血法

【方法】:上眼睑麦粒肿,用背部肩胛区反应点放血治疗,患者背部肩胛区,即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区域,找到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于皮肤,少则1~2个, 多则数十个),用75%酒精严格消毒皮肤,用三棱针点刺或挑刺出血,并拔火罐以助出血,以“血变而止”为度(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色),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

  下眼睑麦粒肿,取双足中趾趾腹(一般取靠近趾甲处)行刺血疗法,于足中趾趾腹以手上下推按,使血液聚集趾腹处,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稳、准、快速刺入0.3cm后立即出针,并用手挤出2~3滴血,放血量以'血变而止”,后用消毒干棉球稍压止血。隔日1次,共治疗3次。

【编按】:上眼睑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故上眼睑麦粒肿可在背部肩胛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区域发现些小米粒般的红点。正如《针灸聚英》所言“视其背上有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膀胱经放血可疏通太阳经气,疏泻足太阳经之结热,使气血得行,肿胀自消,治疗麦粒肿可获良效。足阳明胃经“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入中指外间”。下眼睑为足阳明胃经所过,所以下眼睑麦粒肿多系脾胃积热,火毒循经上攻所致。循经取足中趾趾腹刺络放血以疏泄实邪,散其郁热。研究表明,放血疗法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效,能激发和增强免疫力,加速炎症消退和脓液排出,促进伤口结痂愈合。应用本方治疗麦粒肿36例,其中痊愈25例,好转9例,无效2例,治愈率69.4%,总有效率94.4%。
方二 五味消毒饮

【主治】:小儿麦粒肿

【方药】:金银花6g,蒲公英8g,紫花地丁8g,野菊花4g,连翘6g,丹皮6g,赤芍6g,牛膝6g。

【用法】:水煎服,据年龄及体重酌情加减,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

【编按】:中医认为,小儿乃纯阳之体,其病多实证热证。小儿“肝常有余”,肝开窍于目,肝气失调,则气血郁滞,肝火内生,循经上沿,客于目之胞睑,发为疔疮,热愈甚则肿痛愈甚。胞睑属肉轮,内应于脾,小儿“脾常不足”,容易饮食积滞,湿热内生,邪毒上犯,壅滞于胞睑,则发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主。五味消毒饮加减。中金银花清中焦之热毒,野菊花清肝胆之火,二药相配,善清气分热结,共奏清热解毒散结之效。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连翘消肿散结,丹皮、牛膝活血散瘀,赤芍散瘀清肝。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消痈散结之效,故疮退脓消。应用本方治疗小儿麦粒肿54例,其中痊愈35例,好转16例,无效2例,2个月内复发4例。

方三 耳尖放血法

【主治】:初期麦粒肿

【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医者轻揉患者患侧耳尖部使充血,用0. 5%碘伏消毒后,用一次性无菌采血针快速刺入,出血后轻挤压放血10余滴。每日1次,3d为1个疗程。同时使用金霉素眼膏涂抹于患眼局部。

【编按】:临床验证表明,耳尖放血用于麦粒肿初期效果好,能消肿散结,已成脓者亦有止痛和促进早期排脓效果。笔者应用耳尖放血疗法于初期麦粒肿,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痛苦小,值得推广应用。应用本方法1个疗程治愈24例(77.4%) ,有效7例(22.6%),有效7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

方四 鲜飞扬草

【主治】:麦粒肿

【组成】:鲜飞扬草

【用法】:用鲜飞扬草白色浆液搽于麦粒肿上,每日3~ 4次,症状重者配合中药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

【病案举例】:王某,男,3岁,于2009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左眼上脸轻微疼痛,眼痒,异物感,家属代诉,晨起左眼眵多,眼泡红肿。查:眼泡红肿,近内眦部可见一突起结节,触之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数。诊断:麦粒肿,证属风热上犯。采鲜飞扬草数株,以其白色浆液擦于麦粒肿肿块上,1日3~4次,嘱勿以手揉擦。用药2日后,症状全部消失,肿块消退,2年来未再复发。

【编按】:应用本方治疗麦粒肿30例,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最快2d,最慢5d,无复发病例。飞扬草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味辛微苦,性平,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止痒,通乳。《岭南采药录》云:'煎水洗疥癞。”据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镇痛、解热、抗菌、抗炎、止泻和兴奋子宫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肠炎、痢疾、乳腺炎、肺脓肿、尿路感染、癣、牙痛、蛇串疮和产后缺乳等症。此为苗族民间验方,治疗麦粒肿、小儿消化不良等症。笔者其治疗麦粒肿,疗效显著,采用其白色浆液搽治面部疖肿、痤疮,均获良效,不留疤痕。

方五 三黄粉

【主治】:麦粒肿

方药】:大黄、黄柏、黄芩各等份研细、过筛。

【用法】:取15-20g,用消毒生理盐水调匀成糊状,用消毒纱布包好敷在患眼上。

【编按】:共治疗210例患者,效果很好。发病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82小时。210例患者中,经敷药一次治愈者176例(占83.81%),二次治愈者31例(占14.76%) ,三次治愈者3例(占1.43%)。疗效与病程长短有关,病程短者,疗效最好。如患病8-24小时内接 受治疗的145例,经一次敷药治愈者143例,占98.62%。三黄粉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之功能,药源、制作皆方便,患者易于接受,疗效满意。

方六 绑扎中指法

【主治】:麦粒肿

 方法】:取一段丝光棉线(现缝衣服的线,古书上建议用麻线),若左侧眼睑炎(无论上、下眼睑炎),则在右手中指的指根处用线绕2圈扎好,其松紧以指尖不出现紫瘀为好,或用1根牙签能塞过为度。不可过松,否则效果不佳,一般一夜之后症状即可明显改善或痊愈;也不可过紧,若见指冷、剧痛等缺血性征兆,则为缠指过紧所致,即略松一些。对侧交换绑扎。亦有在无名指第3指骨处绑扎的,适用于急性病初始时并未化脓者。

【典型病例】:田x,女,24岁,教师。主诉:右眼上睑出现红肿、痒痛3d。检查:右眼上眼睑近内眦部明显肿胀充血,扪之有绿豆大小粒状物,压痛,结膜轻度充血。既往双眼有麦粒肿反复发作病史。曾使用眼部热敷、红霉素眼药膏等治疗,疗效不佳。用棉线绑扎左手中指指根处2圈,并嘱自行随时调节松紧度,不要挤压和揉擦患眼。翌日患者述,绑扎后12 h眼睑痒痛消失,24 h内肿胀、硬结均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编按】:笔者认为绑指疗法治疗针眼,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中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所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五指为手三阴三阳经井穴、荥穴所在,绑指可以通过经络而达到治疗目的。另一方面,五十岚康彦也在《图解手掌按摩》中认为,中指为眼区之一,按摩该处能治疗某些眼部病患,推测本疗法结扎处为一眼部感应区,接受持续刺激后产生消炎止痛作用。绑指正是刺激反射区而奏效。绑指的疗效, 一般来说,过夜更佳,其原因可能由于人在睡眠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对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再者,夜晚,周边环境也较为安静,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所以,绑扎中指这个刺激对于松弛状态的躯体就可产生较大的作用。应用本法32例中,痊愈2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随访观察痊愈者均无复发。

方七 涌泉粉

【主治】:麦粒肿

【方药】:吴茱萸粉

【用法】:中药吴茱萸研细粉,适量,过100目筛 ,用适量食醋调成膏状,置于敷料上,每晚睡前贴敷双足的涌泉穴,晨起取掉。患眼局部点0.25%氯霉素眼水,每日4次,睡前用红霉素眼膏点眼一次。如有轻度发热等全身症状者可口服先锋霉素,按30mg/kg/d剂量,每日分3次~ 4次口服。

【典型病例】:孙xx,女,3岁,因右下睑红肿2天而于1996年5月来我院眼科就诊。检查发现右下睑外侧红肿显著,触痛明显,局部睑结膜高度充血。给予涌泉粉睡前敷双足涌泉穴,每晚一次,用0.25%氯霉素眼水点右眼,每天三次,红霉素眼膏点右眼,每天一次。5天后,右下睑红肿和疼痛消失,未发生硬结和脓肿。

【编按】:用吴茱萸粉外敷涌泉穴治疗麦粒肿,系上病下治,取引上焦之热下行之功效。涌泉穴《灵枢经别》注:为足少阴之井穴,合于太阳。《灵枢 经脉》注:“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高巅”,故涌泉穴可通过足少阴经入,合于足太阳,通于目脑。吴茱萸辛温,具有降逆、善解郁滞、引热下行之功效,使热毒降泄,达到治疗目疾的目的。也有大量文献报道刺激涌泉穴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本文证明用吴茱萸粉敷涌泉穴配合西药治疗比单用西药治疗疗效好、疗程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而且无痛苦,儿童容易接受。应用本方治疗麦粒肿119例,其中治愈101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64%。

方八 消肿汤

【主治】:麦粒肿

【方药】:薄荷10g、荆芥10g、黄芩10g、银花15g、焦栀10g、蒲公英15g、角刺10g、白芷10g、山甲10g、天花粉10g、当归10g、赤芍10g、生甘草6g、生大黄10g。小儿剂量酌减。

【加减】:眼睑仅见红肿,未见硬结者可去皂角刺、穿山甲,加连翘10g、紫花地丁15g;服后已出脓者可去皂角刺、穿山甲,加丹皮10g、生地20g、米仁30g;反复发作者可加生黄芪15g、炒白术10g、党参15g。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另将药渣再煎5min,滤出液加2匙食盐,作眼局部湿热敷。每次4~ 5min,每日2次。避免将药汁溅入眼内。

【编按】:方中薄荷、荆芥具有疏散风热、扩张毛细血管、消炎止痛的作用;黄芩、焦栀、蒲公英、银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穿山甲、皂角刺、白芷、天花粉可软坚散结、消肿排脓;当归、赤芍有散瘀消滞之效;大黄泻脾胃积热。诸药相配,相得益彰,临床效果颇佳。尤其对初发1~2日的麦粒肿,内服加热敷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促使炎症消散,内清外消,获效更捷。本组150例均获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红肿消退或脓液排出,疮口平复。其中1~3剂痊愈者98例,4~6剂痊愈者52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