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调补肝肾的方法和原理

 黄钻会员 2022-08-05 发布于广东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零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黃帝內經·五藏生成篇》

(接前文)中医学很有意思,跟天地自然之道是通着的。如果是山上没有水,但是种树种多了,山上的水就上来。为什么呢?因为树有一个吸的作用,所有的树都有运送的根系从土壤里边吸收水分往上面走的这样一个势能。所以一个山绿化的越好山泉就越好。山泉不是从山顶上接了很多雨,有一个蓄水池往下流淌,它是所有植被从地下水源往上吸,吸上来之后再从地下水源泉眼里从山上再往下流,这就是溪水。

也就是山绿化的越好,溪水流的就越好。要是一个山光秃秃的,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溪水,他就没有溪水了。因为植物没法从山脚下山地底下水源往上吸内在的地下水,就没有这个势能了。植物当中的木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水源往上吸。树在地表面的高度非常矮,比如也就两三米高,它的地下根系有时候能蔓延到几十米,都是从地下吸收营养物质,重点还要吸收水分。吸收完水分往哪儿走?往上走。所以木就是带着水一块儿往上走,这就叫做肝肾同源,中医学叫做肝肾同源。

所以肾虚的人眼睛也干,为什么呢?水不足了之后,肝开窍于目,肝气就没法得到滋润,眼睛就干涩。明目地黄丸也好,杞菊地黄丸也好,为什么不是直接吃枸杞和菊花,得加上六味,加上六味之后就相当于把水给灌满,然后再通过补肝,把水生发上去,这个工作就完成得非常好。只是往上走,水源没补足,生了半天没什么可生的,就相当于植物种在半山腰,底下的水源都没接上,时间长了怎么往上吸水,于是也干枯了,就这道理。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补肝的时候就要滋肾,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治疗的法则。补肾的时候同时也要疏肝,补了肾之后要是不疏肝,水就是死水。要是疏肝,当然有很多人肝气并不是虚,这时候就不用。肝气虚的人需要给他疏肝理气,让肝气舒畅,然后帮助水源往上走。肾足了之后,肝气要是通畅的话,肾水就能滋养上部,就能滋养眼睛、头发。肾还开窍于耳,还能滋养耳朵,耳聪目明,而且头发黑,头发比较茂密,这些都是归功于肾和肝两个脏都都得同时的这样一个充足的状态才行。到这里就跟大家解释的多一点,

我们再往后看,“而肝肾之气上逆,是谓厥气。且脾肝肾三经皆结于阴器,故名曰厥疝”。脾肝肾三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这三条经络都经过阴器,就是生殖器这个部位。这样一来的话,只要是脾出了问题、肝出了问题、肾出了问题,尤其是厥气上逆这种情况,病名就叫做疝。疝一般是围绕阴器,在古代来讲,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阴囊有点肿,尤其是腹股沟这个地方。

我们现在就知道了,就是腹股沟这里的膜没有完全把脏器兜住,漏了一道缝或漏了一个孔,腹腔内容物就往下沉,沉到阴囊里面去,阴囊就肿了,非常疼,这就是疝气。有的时候不见得有器质性病变,中医学有时候不见得有器质性病变,但是有疼痛,有这种往里往下撑、往下坠或者往上撑的这种疼痛感的这种病也叫做疝。尤其是汇聚在阴器周围的,这也叫做疝。

所以这个地方张介宾就把这一段给分析清楚了,既有脾的问题,也有肝的问题,还有肾的问题,而且这个气是往上逆的,所以这种病就叫做厥疝,而不是叫脾痹。大家注意,前面都是痹,又是心痹、肺痹、肝痹,后面还有肾痹。但是到了脾这里就不是脾痹,叫做厥疝,大家把这个名字记一下。这是张介宾的注解。

我们再看《素问直解》里边的注解∶“腹中,脾部也,有厥气,乃木受土克,土气厥逆而不达也,土受木克,故不名曰脾痹,而名曰厥疝。(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疝,肝病也”。《素问直解》里边讲的也是我刚才讲的这个道理,就是木克土,木气厥逆,不能疏达。这个时候土气受木气所克,因此不能调达,气就不能运行通畅。不是土本身自己把自己约束住,而是受了木的约束。所以这个地方就不能叫做脾痹。某个痹都是本脏约束本脏。

我们之前讲的肺痹、心痹,肝痹,讲的都是本身的气积在其中。“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这就是本身的气郁在那里不能宣通。还有肝痹,得之寒湿,这也是本身的闭塞不通。这个地方不是本身的问题,是脾弱了之后肝木的问题,肝木克伐。所以这时候不能叫做痹,而且病来源于肝,疝这种病主要是肝木出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厥,又叫做疝,两的合在一起叫厥疝。一方面有厥气,第二方面有疝在里边,所以就叫做厥疝,是这样一个意思。(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