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一个北京》:为什么京味什么令人神往?文人笔下有声有色的老北京生活图景告诉你

 读书的天蝎小木 2022-08-05 发布于江苏

在时代面前,唯有人的记忆永不消退,

北京的底色不只有恢弘和繁华,

还有胡同里的生活和浓厚的历史记忆。

为什么京味儿生活令人神往?因为底蕴深厚、因为人文荟萃、因为作为历史传承。绵延不断的几个朝代的首都北京,让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传承和传说……那些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北京城的吃穿住行都是那么的有滋有味儿,令人心生向往。

《好一个北京》集结了陈建功、肖复兴、刘一达、侯磊等26位老中青三代文艺名家讲述往日北京生活的日常,在他们的笔下,细致淋漓地展现了老北京的烟火人间。

翻开一本书,走近一座城。

那些发生在老北京的京华烟云、古都奥秘、南城旧事、胡同景观、侃爷板爷款爷、炒肝灌肠豆汁儿糖葫芦……在他们意味深长的记述中,尽显京腔京韵京味儿,呈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老北京生活图景,展现出时代变迁下北京这座城的风云变幻。

想要了解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听老人们说古最是过瘾。尤其是听文化人叙述,在他们娓娓道来的一段又一段的故事里,充满了人情世故、充满了慢生活,地道的北京滋味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不仅关乎人们的味觉记忆,更关乎民族的传统与传承。

北京历史的风云,说不定啥时候就在身边翻卷起来,这就是北京。

跌宕起伏的人生造就了北京的悲喜剧性格。乐天知命、宽厚处事、转着圈理解别人、理解人生、理解时代,这就是陈建功等老作者笔下的北京滋味儿,这就是地道北京人的老味道。

正宗、老派的北京人,“因时当令儿”是深藏心底的。据说北京人每年唯以夏至前三天的蒜头为料,把一年所好的糖蒜腌上,早一日尚嫩,晚一日则老也,小小糖蒜精细若此,这才叫经典传承的经典细节。

而如今的人,别说按照节令腌糖蒜、吃糖蒜,就是到几步之遥的超市去买都嫌麻烦,生活不知何时已然肤浅若兮了。

肖复兴的京都冬食一招一式不能乱,元旦要吃驴肉,谓之鬼;立春要吃萝卜,谓之咬春;3月要到天坛城根儿采龙须菜吃,图的是沾沾仙气儿;4月要吃京西的大樱桃,谓之尝一岁百果之先;5月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新玉米,叫做“珍珠笋”。

中秋节不仅要吃月饼;还要吃河里肥蟹和湖中莲藕;重阳节要吃糕,意思是层层登高,步步高升;到了春节除了团圆的饺子之外,荔枝干,龙眼干,栗子,红枣,柿饼等杂拌儿是不能不吃的,意思是百事大吉……

感觉以前的日子虽然贫穷,但应时应令应景,每家每户每一个人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个节令每一天,感觉那时候的日子才叫真正的在过日子。

烤白薯、糖炒栗子、糖葫芦、萝卜和芸豆饼、大白菜,肖复兴笔下的北京冬日,萧条的街景背后,就是这么充满了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北京的豆汁儿要就着焦圈儿吃,酸汤酥脆的感觉,不在北京住个七年八年的,根本体会不到,那种早晨热乎乎酸爽的感觉。

杨建业记忆中的豆汁儿几十年,味道气息不变,他爱喝豆汁儿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这是除北京之外的人无法理解的。喝豆汁儿要去正宗的老店,原汁原味原做法,连食客都多半是老的,那种氛围下喝的豆汁儿,味道才更佳,更遑论不管冬季和夏季何时都要有烫嘴感觉的意境了。

外地人去北京旅游,除了知名景点,最喜欢的就是逛胡同,虽然因为旧城改造胡同消失殆半,许多老胡同除了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只能老的地图上去寻找了,但即便只剩下1/3的胡同,也够人们品咂、品味儿。

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在哪里?”,梅香说:“我家住在砖塔儿胡同”。这句戏词里的“胡同”被北京史学家认为是最早见之于文字的胡同。。

《好一个北京》所有老作家笔下的北京,我都喜爱非常,但其中最欢喜读的是刘一达的胡同味道、陈建功的平民北京探访路。他们笔下的人物立体画面感强、有历史的温度,是非常有厚度的北京胡同的旅游攻略。

在胡同里放鸽子遛鸟,斗空竹,放风筝,做各种游戏,跟在三环以外的大社区,绝对不是一种感觉。

漫步胡同,除了那种幽深的古味儿,还有人间的烟火味儿:清晨从小吃店里散发出来的炸油饼,油条的油,香味儿傍晚各家各户炒菜炝锅的葱花味儿,过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炖鱼炖肉的肉香味儿,这种味儿被老北京人叫做“跑油”。

在京城漫步四季不同,春天妩媚,夏天丰腴,秋天绰约,冬天有风骨。

陈启文在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里写道:北京,永远都让你以一种庄严的眼光去打量,这其实与天安门无关,与故宫无关。随便你去看街边上一个卖纸烟的北京大爷,也能通过他,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某种尊严。这就是一代一代的帝都氤氲着的人文。

翻阅《好一个北京》,围绕着北京,在北京外围,一页一页地阅读,一个一个瞻仰文人笔下的北京,在记忆中珍藏和铭记,留待他日,浏览北京时再重新重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