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统一台湾,对现在有什么借鉴?

 地图帝 2022-08-04 发布于上海

清朝统一台湾,总体上来说是尊重历史大势,顺势而为,在统一台湾的过程中体现王者之师的风范。“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从清朝统一台湾的过程,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台湾的形势】

第一,台湾人和我们是同胞。郑成功去世后,其子孙偏安台湾,逐渐演变成为割据小朝廷,清朝也一直派人招抚,但是郑氏以各种理由推脱,认为清朝没能力对台湾动武。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郑氏面对清朝的招抚,竟要求像琉球和朝鲜一样成为朝贡国,这比当下台湾的态度似乎好一点。康熙认为朝鲜人和琉球人非我族类,而台湾人的祖先多是福建过去的,郑成功更是明朝人,这和当下的台湾人相似。

第二,台湾勾连国外。台湾是东南地区的屏藩,郑氏勾结国外,对东南沿海形成巨大威胁,当时主要勾结的是倭寇和欧洲殖民者。现在的台湾主要勾连的是美国和日本,搞出一个第一岛链,情况也是相似的。

第三,我们国力大幅提升。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国力渐强,康乾盛世已有发端,清朝有了足够的财力和精力去处理台湾问题,这和当下也有几分相似。

【统一台湾的策略】

清朝在统一台湾时,遵循“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在统一的过程中恩威并施。

第一,可以先穷台。郑氏供养了数万人的军队,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非常大,在清朝的封锁之下,台湾经济陷入了困境,粮饷不足,物价上涨,人心思变。这一点和现在不同,我们是惠台,如果要统一台湾,可以先穷台。

第二,优先招抚,但不放弃武力。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后攻城。康熙二十一年,清朝已经在东南沿海地区练兵以及制造船舶器械,积极备战。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清朝在福建地区囤积了大量粮食、白银、船只,统一台湾,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三,以澎湖为突破口,以战逼统。当时只要攻取澎湖,整个台湾海峡都在清朝的控制之下,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郑氏也意识到澎湖的战略地位,把精锐部队派到澎湖进行防御。经过鏖战,施琅也一度陷入险境,清军战胜了郑军,刘国轩带领残军退回到了台湾本岛。此后台湾岛内的官民都认为没有能力抵抗清朝了,主张归顺的越来越多。今天我们不打则已,一打就要一举摧毁对方防御力量,瓦解其意志。

第四,争取台湾的军民之心。清军攻克澎湖之后,并没有虐待俘虏,而是给予他们救治,并且让他们回到了台湾本岛,可谓是王者之师。台湾岛内的兵民意识到清军并非郑市宣传的那样,清军进入台湾的时候,社会秩序得到了保证,百姓也没有悲伤的情绪。

图-瞄准美军航母

第五,不怕困难。清朝的海军并不算强大,不少大臣都反对出兵,说海洋恐怖,水师不一定打得过长期海战的郑氏。康熙认为要实现长治久安,一定的冒险是值得的。统一台湾的时候,施琅负责领兵打仗,福建总督姚启圣负责后勤供应,二者相互配合,确保了统一台湾战事的顺利。今天我们打下台湾岛并不难,但也不能忽略美国和日本的威胁,正视对手,也不惧怕对手,放手一搏。

【善后温和处理】

清朝在统一台湾之后,在安抚台湾百姓、改善台湾民生,确保了台湾的稳定。

图-台北101大厦

第一,严明军队纪律。施琅在率军进入台湾本岛之前,就发布了告示,进入台湾后秋毫无犯。为了减少对台湾物资的需求,粮饷都是从福建等内陆带去的,只有一些日常食用的蔬菜在台湾本岛购买,同时清军还严禁台湾百姓犒军,官兵不准侵占老百姓的房子,也不准损坏农田。

第二,善待投降势力。澎湖之战后,清军基本没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顺利统一了台湾。从清朝出兵到统一台湾,前后耗时两个月,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快的。清朝统一台湾后,对郑氏政权上层人物实行了包容政策,把郑成功的子孙迁徙到北京,刘国轩归顺清朝之后曾担任天津总兵,又如冯锡范,清朝赐予他伯爵。对于郑氏军队,有的予以了遣返,有的则纳入清朝的绿营体系。

第三,安抚台湾百姓。战争的善后策略,重在安民和休养生息。台湾的商业秩序、交通秩序照常,所有港口正常开放,清军没有阻碍百姓的生产生活,赢得了台湾百姓的拥护。清朝在台湾地区设立了一府三县,一府即是台湾府,位于现在的台南地区,还在台湾驻扎了绿营兵。此后清朝在台湾地区的统治日益巩固,台湾本岛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台湾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地广人稀,非常适合农耕,这种条件,只要不大折腾,百姓的生活不会太苦。 

笔者认为,不管是清朝的台湾地区,还是现在的台湾地区,被统一是必然的。统一是历史大势,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以史为鉴,我们可以把清朝统一台湾这段历史作为参考。

文:邓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博士),某大学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