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桥乡金泽镇

 黄之中 2022-08-0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青浦金泽古镇,北枕淀山湖,南依太浦河,境内江湖河港交织,水域面积占了全镇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镇区内明清建筑很多,且大多保存完好,尤以寺庙规模大、古桥集中而誉播海内外,有“金泽古桥甲天下”之说。

刘伯温金泽造“虹桥”

金泽古时称“白苎里”,在白米港畔,是古时运米的聚集之地。后来又名“金溪”,“金溪面上水滢洄”,就是形容此地多水。古时此地的湖泽面积达14万多亩,陆地面积仅1.2万多亩,四乡的田块地势较高,取水灌溉很是方便,故人们用《江南通志》中“穑人获泽如金”之句,定镇名为“金泽”。

金泽镇历史悠久,有“兴于宋盛于元”之说。据地方史志记载,早在唐末至五代时,北方战乱频频,江南一带相对平稳、安定。战乱中的人们南逃至青浦,发现西乡白苎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遂安家垦殖,由此人丁日众,公元960年左右形成集镇,算来距今已逾千年了。宋时又不断有人迁来,特别是北宋覆亡之后,跟随赵构南渡者极多。迨定都临安后,宰相吕颐浩(字元直,山东乐陵人),选定此地建造府第,由此奠定了镇的规模。

宋时,金泽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之说。这“四十二虹桥”,就是指金泽这个仅有0.6平方公里的镇区内曾有过42座古桥,堪称水镇桥梁密度之冠了。晚唐诗人杜牧曾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感叹扬州的桥多,可是扬州的桥比起金泽来,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四十二虹桥”中,著名的有20座。清道光年间(1821—1852),尚存十之六七。时至今日,还留存有普济桥、万安桥、迎祥桥、如意桥等十余座。

图片

金泽镇至今留存古桥十余座

图源:《金泽志》

金泽的桥,大都建于宋、元两代,且有“庙庙有桥,桥桥有庙”“庙里有桥,桥里有庙”的俗谚。这些古桥结构精巧,造型别致,风格迥异。有青石结构的,有砖、石、木结构的,也有纯紫石筑成的;有单孔的,有双孔的,也有连拱的;有跨于市河两岸的,也有横于两街之间的。

金泽的普济、如意、迎祥等桥已经有很多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倒是有一座“百婆桥”值得一提。

金泽镇的下塘街有座桥,最早建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建。这座桥原是石板桥,跨市河。关于此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镇上有个告老还乡的官员,看到原先的一座总管桥坍了,便拿出做官时捞到的钱财修桥。岂料桥修好后,他将总管桥改为“众官桥”,并规定只有做官的才能过桥,平民百姓要绕很长的路去走别的桥过河。有一位老婆婆要过桥,硬是被他骂下桥去。老婆婆回家后,心中愤愤不平,发誓也要造一座桥。于是,她游说、集拢了四邻的一百个老婆婆,每夜纺纱织布,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把卖掉布匹的钱积攒起来,选中了金泽镇的交通要道,请附近的石匠帮忙,修建了这座只有老百姓才能通行的“百婆桥”。清初,金泽有“后八景”,其中就有“百婆明月”一景。后来,“百婆桥”年久失修,终于毁圮。

图片

百婆桥旧址

穿过“百婆桥”旧址,走到上塘街,这儿的街道狭窄如线,是江南水乡古镇所特有的。过轿子湾,就是北圣浜塔汇桥。此桥始建年代无考,据说原来桥旁有塔。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建。过了北圣浜,沿上塘街再往北,有一座镇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万安桥。此桥建于宋景定年间(1260—1264),比普济桥早三四年,并成为姊妹桥。万安桥也采用紫石筑成,桥长29米,宽2.6米,横跨径9.8米,是青浦境内最早的拱形石桥,为宋代石桥典型结构。元至正二年(1342年)在桥上建廊亭,故又名“万安亭桥”,俗称“亭桥”。谚云:“金泽四十二虹桥,万安为首。”万安桥为上海地区古桥之首。

图片

万安桥

图源@金泽镇

从万安桥跨越市河向南,沿下塘街,在与塔汇桥东西相对的地方,有一座天王阁桥,因桥北原有托塔天王庙而得名。它是镇上唯一的三孔石拱桥,因港面较狭窄,无桥堍,全桥显得特别高耸,中孔大,两面边孔均按桥坡比例缩小,桥面薄而轻巧;一孔受载,三孔共同负担,既宜于大小船只通行,又便于泄洪,实为经济实用又美观的古桥。桥面上的浮雕,至今仍清晰可辨,有“轮回”“宝幡”“莲座”等佛教图案,还有暗藏着“八仙”图案的鼓板、宝剑、葫芦、扇子等,镂刻相当精细。此桥始建年代无考,清康熙三年(1664年)曾重修过。

一座湮没的大寺院

颐浩寺,也称颐浩禅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杨震方(金泽人)先生曾在《一座湮没了的大寺院》中说:陈从周教授谈到北京赵朴初老人来上海,希望他陪同前去青浦金泽镇勘查颐浩寺遗址,因为那时的玉佛寺主持真禅法师发愿要重建颐浩寺。颐浩寺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寺院,竟然使赵朴初老人如此关注、真禅法师这等萦怀?

图片

颐浩寺建于700多年前的宋景定元年(1260年),位于当时金泽镇东,相传是宋朝宰相吕颐浩舍宅为寺,因而得名。旧为草庵,曰“永安寺”。后有巨族出资辅之,建经堂,命道崇主持。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建大雄宝殿,构山门、翼西庑、楼客堂室。后又几经扩展,遂成江南名寺。元贞元年(1295年),奉旨更名为颐浩禅寺。

相传在鼎盛时期,颐浩寺中有永安寺、鸳鸯殿、大山门、天王殿、弥陀殿、祖师水火神庙、香乳堂、文昌祠、功课间、法器诸室楼、祖堂等,计5048间,合成“一藏”之数,《松江府志》誉为“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

至明洪武中叶(1378—1387)颐浩寺大修,前后有赵孟頫、文徵明书额。万历五年(1577年),世居小蒸、曾任当朝宰相的徐阶,将御赐的蟒袍和自己珍藏的唐代画家吴道子画的观音大士像送给颐浩寺,颐浩寺造楼供奉,题名“有衮楼”。寺自大山门起至寺界桥,几及半个金泽。

颐浩寺吸引了不少学者名流,他们或游览,或留寓于寺中,留下了不少书画墨迹、吟咏名篇及碑记、石刻。其中有赵孟頫书写的《金刚经》12部,由苏州马天游刻石存放于方丈室,并绘有《不断云》长卷,刻于大雄宝殿前香花池石栏上。他的夫人管道升(青浦小蒸人),也是位有名的书画家,擅长画墨竹,笃信佛教,曾拜中峰和尚为师,写有篆文《大悲咒》,藏于寺中。王世贞、唐顺之、陆兴绳等历代官宦、乡贤、文人、名僧所吟诗篇,难以数计。特别是西域僧人奔聂卜而纳,元初过金泽,见其地风景幽寂,遂有终老之意。他在颐浩寺左侧建茅屋三间,题名“宜静”,让四众来皈依。他还手植银杏数株,一株在弥陀殿左前方,至今已有700余年,仍然生长旺盛,树高25米、围4.5米,枝叶繁茂,亭亭如盖,耸立在颐浩寺遗址。1984年,这株银杏被列入市级保护范围。

图片
颐浩禅寺700多年的古银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代青浦邑人王浚(字宾竹)有一首《游金泽颐浩寺》诗,写得情景真切:“缥缈招提境,弥望寒云抱。同人拉三四,半与鸟争道。一径石坛净,或者春风扫。问遇梅花枝,幽幽香不了。岿然瞻耳殿,突兀耸云表。传说灵光存,承天犹狭小。创自景定年,触目多荒草。古额署文敏,赝鼎精光少。独有五老峰,千年长不老。”看来,那时的寺院已逐渐荒颓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颐浩寺屡遭破坏,最严重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由日本浪人、武士、走私商人纠集的倭寇,从金山卫登陆,入侵苏州、松江诸府,到处杀人放火,肆行抢掠。倭寇闯进金泽后纵火焚烧颐浩寺,火光冲天,数十里外都能望见。这场大火,把大殿全部烧光,仅有耳殿 — 观音殿、无梁殿幸存。第二次是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一个顾姓卖酒者,在大雄宝殿殿廊煨酒,酒热而引起余薪燃烧,把大殿烧成一片瓦砾。后颐浩寺虽几度修缮,但限于财力物力,正殿无法恢复,仅存偏殿,又迭经兵燹,屡建屡毁。第三次是1938年2月在抗日战争中,颐浩寺余址被日军全部焚毁,所存天王殿、大山门于1958年拆移,仅遗古银杏3株、元代牟巘撰的《颐浩禅寺记》碑1座、《不断云》断石14块、假山石多块、殿宇柱脚石16块仍保存在遗址。1959年,颐浩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不断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的颐浩寺,还保持着每年三月十八和九月初九的庙会。据说,这里的庙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次庙会前后延续一个月,附近浙江嘉善,江苏昆山、吴江等地的百姓都会前来赶庙会。届时,有自发的舞龙、打莲响、挑花篮、扎肉蹄香等活动项目。这样热闹的场面,使颐浩寺又有了些昔日江南名刹的风采。

图片

金泽庙会文化

图源:《金泽志》

金泽特产香飘江南

金泽的土特产有很多,一些产品还被列为国家旅游产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状元糕和赵家豆腐干了。

金泽状元糕,原由金泽万昌生老店精心研制,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入口香甜,又松又脆,有130多年的历史。

相传,金泽镇上有一个穷秀才,要上京城赶考。为了省钱,其母为他做了一种糕片,烘干后用布袋装好,以备路上充饥之用。哪想这种烘干了的糕片,香味扑鼻,引得同路赶考的一位富家秀才为之垂涎,尝了此糕后连声叫好。二人结伴同行,同到京城参加了考试,结果都榜上有名。人们认为他们中榜与吃了那种烘干的糕片有关系,于是有人就在金泽镇上精心制作,称之为状元糕。状元糕出炉后,购者踊跃,销路长盛不衰。

图片

状元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