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华录》点茶技艺惊艳全场,其实中国还有很多绝美的传统文化不为人知......

 昵称33748440 2022-08-05 发布于四川
咖啡有拉花,没想到,茶竟然也能拉花!
一部《梦华录》,让我们见识到了茶文化中的“隐藏款”——点茶。

这个如今失传已久的点茶技法,在宋代风靡一时。茶块要用碾子碾碎,水要用泉水,击拂时手要平稳,茶沫要以白而持久为佳......与我们熟悉的茶道大相径庭。



在茶的浮沫中,用“点画”的手法,将茶沫点成一幅精美的画作。它,就是宋代点茶技艺中的“天花板”——茶百戏。


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宋代茶文化,竟然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让人忍不住赞一声:出神入化!

到了明朝,点茶渐渐没落,煮茶成为了新的潮流。在《极致审美:晚明南方士人风雅录》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张岱与品茶大师闵汶水论茶的经过,让我们得以窥见晚明时期茶道的独特魅力。

图片

煮茶一定要用惠山泉,取泉一定要晚上,运泉一定要顺风,泉水不能有丝毫的晃动......瞧瞧,多讲究。

除了茶文化,中国传统的制墨、造园、制香同样让人惊叹不已。其中,有不少传统文化技艺已经失传。幸运的是,我们能在赵柏田的历史著作——《极致审美:晚明南方士人风雅录》里一探芳容。

罗龙文的制墨技艺,计成的造园心法,董若雨的制香大法......在赵柏田的世界中,是如此地鲜活和生动。

晚明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在这里得以“重生”!


图片

01

 传统的制墨文化中,要有“妖法”才是最佳?


“罗小华墨......此墨极小而精,绝似宋宣和内府所制小玉佩,钩碾精致,水银沁作纯漆色,作作生芒,奇品也。”在中国制墨史上,晚明时期的制墨大师罗龙文成为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此外,罗龙文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号墨妖,因为在制墨过程中他最擅长使用“妖法”。

何谓妖法?
妖法即与众不同的“和胶”之法。在罗龙文看来,“制墨之妙,正在和胶,若得法,次灰也能制成善墨,如果失误,上等烟灰也会成为废品”。

图片

罗龙文独创性地使用“麝香粉、玉屑、金、珍珠和鹿胶进行和之”,制出来的墨坚不可折,即便是写在绢纸上也毫不褪色,正所谓是“十年如石,一点如漆”。

而且,罗龙文还是“药墨”的开创者。在和胶的过程中独具心裁地加入藤黄、鸡白、犀角、皂角、马鞭草等中药材,既是能作墨,又能当作药材使用。

难怪晚明时期有“一两罗墨一斤马蹄金”的说法。连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也是罗龙文的忠实粉丝。

没想到,看似一块寻常无奇黑漆漆的墨,竟隐藏着这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图片

02

充满魔幻色彩的“四百步”造园文化


江南园林独步天下。其中,要数晚明叠山师计成的造园技艺最为出名。

他所修造的园子,在当时有个响当当的称号——四百步园林。也就是说,在区区的四百步内,江南所有的风景都能尽收眼底。

计成是如何做到的呢?他认为,造园应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最精妙的园子一定要因地借景,得体合宜。随着地基的高低和地形的起伏,设计园林的造型,而不是套用统一的模板。
 
图片

比如,树木遮挡了景观,就要修剪树枝;遇到泉水溪流,就要引注石上;园中有小石,不妨布置得蜿蜒曲折一些;长廊的设计应该曲折悠长,营造出无穷无尽的感觉......一个小小的庭园,包罗万象,全凭计成的匠心巧智和随机变通。

原来,中国江南园林之所以能闻名遐迩,一步一个景,是有原因的。


图片

03

可蒸可烧,鹤立鸡群的传统制香技法

熏香,通常都是使用火烧的方式,将香放在博山炉里燃烧,使其香味完全释放。
那么,你见过用“蒸”的方式来熏香的吗?将水引入一种特制的熏炉中,加热使之形成雾气,而香料正是靠着这股袅袅水雾缓慢地散发着其中的香气。

这种特质的熏炉,被称之为“博山炉变”,是由明代晚期制香大师董若雨发明的。而他制作的香料,通常要以“蒸”的方式,方能最大程度发挥其香味。

这是因为,董若雨制香的原料,常常取材自大自然。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可以幻化成他手里一缕缕香气。
 
图片

当时的香料大多是以名贵的沉香、麝香为引子,香味厚重且浓烈。董若雨却更偏爱自然界里天然的香味。比如,把杉树叶与松叶集在一起焚烧,有一种仿佛置身天庭的清香气息;把百合花与梅花的花瓣同焚,有一种特殊的清致。

在董若雨发明的众多香料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振灵香”。融合了七十种花卉的露水,辅以沉木和乳香,七天七夜后才勉强制得三束线香。

当我们沉迷于香奈儿五号、古龙香水之时,在四百多年前的晚明时期,董若雨早就制出了世人望尘莫及的“天然香料”。

中国的传统制香文化,完全不亚于欧美国家!

随着时间的流逝,像宋代点茶技艺一样,罗龙文的“罗墨”、计成的“造园心法”、董若雨的“天然香”,可能已经寻不见踪影。

可是,它们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文献中。而书籍,便是我们认识它们最好的渠道。

赵柏田的这本《极致审美:晚明南方士人风雅录》,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有明代晚期文人志士的风雅世界,还有今天已经远去的晚明时代传统文化花园。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