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毛主席亲笔诗作《临江仙》,夫妇秘密守护41年,1980年才重现

 格林书屋 2022-08-05 发布于广西

众所周知,毛主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还是一位百年难遇的诗人,它的诗作大气磅礴,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毛主席诗词

作为毛泽东的代表诗作《临江仙》,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的艰难发展,它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命运。请大家跟随我的笔触了解《临江仙》的前世今生。

1980年第七期《新观察》杂志刊登了毛泽东赠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还有一篇介绍文章《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杂志同时刊登出了毛泽东的手迹,并且不是后来抄写的,而是当时毛泽东的亲笔。

这页写于陕北的不大的纸片,能够穿越41年的风雨而存在下来——这段时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复杂、充满惊涛骇浪、动荡不宁的岁月——想到这些,读到这页当时的纸片,我们不能不为它得以保存并最终发表而感到惊叹。

毛泽东

1933年,中国著名女作家丁玲,在上海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绑架,此事在文化界引起极大的震动。

丁玲随即被押往南京囚居。直到1936年,丁玲才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南京,随后经西安来到陕北,最后来到保安一——在当时,这是许多进步青年憧憬的地方。

丁玲到达保安后,受到了极高规格的接待。她几乎是第一个到达苏区的著名作家,当时中央的许多同志,都参加了在一间宽敞的窑洞内为她举行的欢迎晚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林伯渠、凯丰、李克农……多位领导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气氛非常热闹。

丁玲被这种家庭般的温暖所感动,她满怀激情,无所顾忌地讲诉在南京关押的那段生活,倾述自己的痛苦和向往……

接下来,中宣部还安排了生动、别具一格的文艺表演,将欢迎会推向高潮。

毛泽东当时虽然没有发言,但对会场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留下了这首诗作:“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出牢人”指的便是丁玲。

丁玲抵达保安仅仅五天,便发起组织了陕北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过了一周,“文协”便正式成立,丁玲被推举为主任。

毛泽东参加了“文协”的成立大会,并对它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今天这个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

不久,毛泽东询问丁玲还有什么打算,丁玲回答道: “当红军”。随后,她就到前方总政治部参加工作。

丁玲是一位优秀的作家,现在又要求当红军,并且赴前方工作,这些举动感染了毛泽东,他便在丁玲出发前,写下了这首流利而生动的“临江仙”: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亲笔诗词《临江仙》

这首“临江仙”,毛泽东本人也颇为中意。所以他没有等丁玲从前方回来,就在在给陇东前线指挥作战的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的电报中,附发上这首词,并要求转赠丁玲。

12月30日,丁玲在随军经甘肃庆阳赴三原前方司令部的途中,收到了这首词。

1937年2月,毛泽东又亲自指定丁玲担任政治部副主任。这位当年的“文小姐”,成了真正的“武将军”。

随后一段时间,毛泽东与丁玲接触颇多。毛泽东到红军大学讲课,每次都让警卫员通知丁玲去听,丁玲也常去毛泽东的窑洞聊天。

丁玲性格直率,谈吐随意,这一点使毛泽东颇为高兴。面对文人,毛泽东也似乎找到了好的聊天对象:李白、李商隐、韩愈……

谈吐之间,毛泽东随手将自己喜爱的词或自己填的词抄出送给了丁玲。

丁玲当时收存了几份这样的诗词抄件,这首“临江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丁玲

1939年,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陕甘宁边区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丁玲在行军转移之际,很担心毛泽东赠给自己的词手迹。

她需要想个办法确保诗作的安全。

在延安,她经常读到胡风主办的刊物,在“左联”时,她曾与胡风共事过。在知道胡风身处重庆后,她便托人将一些稿件及毛泽东写给她的一叠手迹转交给胡风。

稿件及毛泽东手迹转到重庆,已是1939年下半年。

胡风打开这包东西时,见到这叠用精致毛边纸横写的旧体诗词,再看到那龙飞凤舞的书迹,惊呼起来。因为他认出,这正是毛泽东的亲笔。

胡风即刻感到责任重大:因国共两党如今摩擦不断,自己又身处国民党腹地,手中拿的却是我党最高领导人的手迹,他必须仔细而妥善地珍藏起来。

胡风将毛泽东手迹单独取出,放进一份牛皮纸信封里。在封面上,他巧妙地用毛笔写上“毛笔”两个大字。内涵自然是毛泽东笔迹的意思,可从表面看去,又只是毛笔字的意思。

胡风甚至告诉妻子,如果特务抄家时,只说是毛笔书写,别无他意,这样也不至于让他们怀疑是毛泽东的亲笔。

之后,胡风将这叠手迹藏在自己用来装稿件及朋友稿件的小皮箱里,随身携带。

当时,重庆一带经常遭到空袭,胡风总是亲手抱着这个皮箱,把它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国共两党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为了抗议国民党袭击新四军的罪行,胡风得到周恩来的指示,准备秘密离开重庆前往香港。

因为担心携带的东西在路上颠沛,他便打算将一些重要文稿书籍,存放在不会遭受敌机轰炸的重庆远郊的亲戚家。毛泽东的手迹,当时夹在胡风的日记本里。

胡风夫人梅志担心将来不能回重庆,便在装手迹的信封上,用钢笔写上“丁存”两个小字,以便今后寻找。

两年之后,胡风夫妇返回重庆,从亲戚家取回存物,在日记本中又见到信封里的毛泽东诗词手迹,他们仍然将其珍存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的手迹又随胡风一起从重庆来到上海。

胡风

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胡风与丁玲两位文化人又能经常见面了。但有意思的是,俩人都没有提到毛泽东手迹的事。

胡风夫人梅志后来分析道:可能是新的感受太多,要做的事太多,暂时把它忘了。

1953年下半年,胡风全家搬到了北京。收拾东西时,他们又将毛泽东手迹寻了出来。

他们将这个信封从日记本中取出来,放进胡风的书桌抽屉里,想找个合适的机会亲自交还丁玲。

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丁玲辞去了文化界的实际领导工作;1955年,胡风被批判。两人彻底失去了联系。

1955年,胡风家里有文字的东西基本上被抄走了。毛泽东的手迹与胡风的日记、书信、文稿及其他杂物一并被搜查取走,并且没有经过认真甄别,就尽数存进了档案柜中。

这一放,就是十年。

对于个人来说,这虽然属于意外和不幸,可手迹却相对安全了,否则散落在外面,极可能会流失。

1965年胡风被判刑。按照程序,一些不被没收的东西可以领回,毛泽东的手迹这时才与其他一些杂物被胡风夫人梅志领了回来。

梅志去取这些东西时,见到了毛泽东手迹,真是百感交集,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之后,毛泽东的手迹随着他们到了四川。

1967年,胡再次被关进监狱。包括毛泽东手迹在内的这些物件又回到了梅志手里。

面对这些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信件,梅志非常为难。最简单的方法,是上交。

经过认真的考虑,她还是将它们保留了下来。因为一旦上交,还会牵连到丁玲。

梅志将这个信封放在皮包的夹层里,上面放了一些胡风的诗稿、文稿等等。

胡风夫妇

可危险还是发生了。1968年夏天,装有胡风文稿以及毛主席手迹的皮包再次被拎走了。

梅志被训斥了一顿,并且被要求参加劳动。意外的是,她发现这个皮包被扔在地上没人要,她收拾起来,发现里面的文稿、诗稿全没有了,而里面的那个夹层似乎没有被动过。梅志这才长长地松了口气,她把皮包放进家里那个空空如也的衣柜里。

直到1976年,梅志才将它取出,并且大胆地放在抽屉里。

看到这份手迹,胡风夫妇真是感慨万千。

1979年初,胡风夫妇接到通知:可以出狱了。收拾东西时,梅志仍将信封放回那个跟随他们几十年的皮包夹层中。

1980年3月,他们回到了北京,同年9月,胡风恢复清誉,获得了新生。

晚年的胡风

1976年后,作家宏羽在研究丁玲的创作生涯过程中,从一本外文的《今日中国》上,看到了美国人丽夫写的《丁玲在西北》的文章。这篇文章披露:毛泽东曾将一首词赠给丁玲。沿着这条线索,宏羽开始寻访。丁玲也告诉过别人,这首词的手迹曾托胡风保存。胡风的一位友人获知此消息,便写信询问。

梅志对胡风说:现在好了,是物归原主的时候了。

梅志翻出那个皮包,从夹层中,取出那个跟随他们多年的信封。

胡风说:“这次要赶快想法送还给她(丁玲),不能再耽误了,我们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已经保存了四十多年了啊!”

梅志便写了一封短信,将这叠手迹(包括赠丁玲的《临江仙》)一起请中国作家协会转交丁玲。

信中对这些手迹的现状作了一点说明:因为它长期放在皮包夹层,加上四川山区又潮湿,其中一张受潮有点破碎。

梅志感慨地说:不能说是完璧归赵,总算是物归原主了……

见到毛泽东手迹后,作家宏羽立即写出文章《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连同《临江仙》手迹,一并刊发在1980年10月出版的《新观察》杂志第七期上。

由此,这首毛泽东写于1936年的词手迹,才得以重见天日。

毛泽东所书的手迹,上面并无题目和词牌,后来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毛泽东诗词选》时,才由编者拟题:《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晚年的丁玲

胡风与丁玲,似乎并没有特别深的交往。但出于同志式的信任,促使丁玲在紧急时刻把毛泽东手迹托付给胡风。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胡风夫妇自己虽然经历了极为艰难的生活情形,但他们仍长久地保藏着它,并在四十多年后重交丁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