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述】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

 新用户16325845 2022-08-05 发布于广东

作者:鑫  毛靖  刘燕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医学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口腔颌面发育与再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鑫、毛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刘燕)

引用本文:石鑫, 毛靖, 刘燕.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 57(7): 762-768.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10907-00399.

摘要

牙列拥挤是常见错𬌗畸形,磨牙远移在获取牙列间隙、稳定磨牙中性关系和避免有创性操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从磨牙三维控制、位移表达率、支抗保护和稳定性4个方面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的临床疗效,同时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材料性能、正畸医师矫治方案设计、患者牙颌解剖条件及依从性几个方面探讨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以期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牙列拥挤是常见错𬌗畸形,60%~70%的错𬌗畸形患者可见牙列拥挤。获取牙列间隙是解决牙列拥挤的主要途径,常见策略包括减数、邻面去釉、扩弓、唇倾前牙和远移磨牙。减数和邻面去釉属于不可逆性有创操作,扩弓和唇倾前牙的适应证严格且技术敏感性高,而远移磨牙因既可获得稳定的磨牙中性关系又能获得适量的牙列间隙,逐渐得到广大正畸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临床上传统的磨牙远移装置包括口外弓、活动矫治器、钟摆式矫治器等,其一般以上颌第一磨牙为对象,每侧可获得3~6 mm间隙,适用于轻度及部分中度牙列拥挤患者,尤其是第二磨牙未萌或初萌、尚未建𬌗且无第三磨牙者。然而传统装置存在美观不足、操作不便、口腔异物感明显等缺点,可导致磨牙远中倾斜、前磨牙伸长、支抗丢失、下面高增加、下颌顺时针旋转等不良反应[1, 2]。随着数字化诊疗技术的发展,无托槽隐形矫治这一正畸新兴技术的出现为磨牙远移带来全新策略。

无托槽隐形矫治具有透明美观、舒适卫生、摘戴自如、个性化矫治等优点。近年随着隐形矫治材料性能的持续优化、软件设计的更新发展和临床技术的不懈探索,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远移磨牙方面展现出不逊于传统技术的矫治效能,逐渐成为隐形矫治牙移动模式的首选。2021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已明确将远移磨牙作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常用治疗策略之一[3]。本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以期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一、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的临床疗效 
1.磨牙三维控制方面:传统的磨牙远移装置大多于颊侧或腭侧施力,施力位置和方向均偏离牙齿阻抗中心,且矫治器和弓丝的不完全嵌合导致两者间存在间隙[4],进而大幅降低装置对磨牙移动的三维控制。早期Fuziy等[5]对比上颌磨牙移动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45°斜位X线片和牙颌模型后指出,传统远移装置在磨牙牙冠三维方向上分别引起显著的远中倾斜、压低和颊侧倾斜。Rocha等[6]通过曲面体层片发现,钟摆式矫治器使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由矫治前的94.5°显著增加至矫治后的98.8°,说明磨牙发生明显的远中倾斜。因此,垂直生长型高角患者应谨慎使用传统的磨牙远移装置,否则易产生下颌顺时针旋转,前牙覆𬌗变小甚至开𬌗。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依赖于对磨牙牙冠颊面、舌(腭)面、𬌗面的多方位紧密包裹,可对磨牙施加良好的三维控制,使磨牙的旋转中心更靠近根尖,从而实现磨牙整体远移[2,4,7]。Ravera等[8]通过临床多中心回顾性头影测量分析发现,在Ⅱ类颌间牵引和尖牙至第二磨牙垂直矩形附件辅助下,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序列远移上颌磨牙可实现2~3 mm的磨牙整体移动,无明显的倾斜和垂直向移动,且对下颌平面角和面高无明显影响。随后Caruso等[2]的研究支持了上述结果,再次肯定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磨牙良好的三维控制,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高角患者磨牙奠定了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垂直向控制方面,Caruso等[2]研究中磨牙出现显著压低,可能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自身厚度产生的𬌗垫效应以及患者后牙区较大𬌗力分别引起磨牙被动性和主动性压低相关[9-12],而Ravera等[8]研究中的磨牙有良好的垂直向控制,一方面可归因于上颌前牙舌侧咬合平面导板设计消除了后牙不必要的𬌗力,另一方面可能因磨牙的补偿性伸长设计抵消了𬌗垫的压低效应。以上研究所采用的二维资料评估方法与磨牙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方式相悖,进而降低了评估的可靠性与精度。因此,利用口内激光扫描仪分别重建治疗前和阶段性数字化牙颌及软组织模型并进行重叠,统计磨牙同名标志点的坐标变化,有利于实现从三维方向上直观精确分析磨牙的移动特点,突破二维资料的局限;且相较于锥形束CT数字化牙颌模型重叠测量法,可在保证相似精度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有效避免患者受到过量X线辐射[13]

请点击“阅读原”获取全文

(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