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羹尧的后代藏在甘肃金塔这个村子,已近300年?如今改姓连了?

 格林书屋 2022-08-05 发布于广西

如果我们对雍正那个朝代有所了解,就一定知道年羹尧这个人。年羹尧一生建功无数,受到了雍正极大的重用。

他不仅担任过四川和川陕的地区总督,还算是执掌着国家的关键一方,是大权在握的大将军,也是赫赫有名的威风八面之人。

年羹尧既擅长作战,又擅长带兵,曾一举平定了西藏的动乱,又率军平息了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可以说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自古以来君臣有别,最忌讳的就是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年羹尧就是这么死在他自己的手上的。

01、1725年的风云突变

早在康熙年间,年羹尧就得到康熙的赏识和重用,在考取了进士以后,年羹尧不到三十岁就升任了四川巡抚,是被康熙破格提拔上来的,此时的年羹尧还是一个怀有赤子之心、一心想着报君恩的年轻人,他发誓要尽全力报效朝廷。

而担任巡抚后年羹尧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作为长官他不收任何节礼,从来都是勤俭自持,淡泊名利,他也没辜负康熙帝的厚望。

1717年,年羹尧击败了准格尔部首领,在朝中建立了威信,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将军。

雍正继位以后,一直将年羹尧和隆科多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后来年羹尧不仅取了西宁,灭了罗卜藏丹津大获全胜,他“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成为了震慑朝廷、享誉朝野的代号。

在平定了青海的战事以后,年羹尧就已经被封为二等公了,最后是一等功和一等爵位。

此时他在朝廷上的地位已是无人能及,甚至还有权参与到朝中大事的定夺中,包括任用百官,而因为屡立战功,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也达到了巅峰。

“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民也。”

雍正和年羹尧私交本来就好,他还告诉年羹尧要让天下的百姓臣民及自己的子孙都记住年羹尧的功绩。

虽然雍正的一番真诚地感谢有失于一个皇帝的威严,但年羹尧的勇猛是真的,雍正认为再多几个年羹尧,国家都不愁了。

年羹尧身上有伤,雍正三天两头地问;雍正和年羹尧妹妹年妃孩子的身体状况,雍正亲自手谕告诉他这个舅舅;年羹尧的家人也动不动就得赏赐,就连吃个荔枝,雍正也要给年羹尧最新鲜的。

也正是因为雍正无微不至的宠爱,年羹尧的内心有了变化,他此时不仅得意满满,还自诩是大清的榜样人物。

后来的年羹尧和王公大臣擦肩从不行礼,就连接圣旨时行的礼都只是意思一下。

“将领们在外只知将军不知天子。”年羹尧随后公然向雍正如此解释道,雍正表面上欣然应承,并表示无妨。

雍正四年即1725年,作威作福、目中无人、把朝廷命官当成自己下属的年羹尧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以12项罪状被雍正制裁。

其中不乏作威作福、结党营私、贪敛财富等,随后年羹尧被雍正削去了兵权,赐自尽,抄了家。

年羹尧一共有三个子女,分别是年熙、年富、年斌,长子年熙英年早逝,20岁左右就去世了,次子年富在年羹尧被赐死的时候就被判随父一同死去,年斌虽不知具体的踪迹,但八成是被充军到云南、贵州等地了。

不过,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其实年羹尧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年忠,而他就生活在这里,只是现在不姓年,而姓连,也有传闻姓生。

这是真的吗?究竟发生了什么?

02、年忠隐名埋名逃出生天

民间虽然对年羹尧还有一个叫年忠的儿子留下的传闻不多,但这件事真实与否目前谁也不敢断定,就连古书也没有记载。

传闻,年羹尧早年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儿子们请了一位“特别”的教书先生,这个教书先生可以说是效忠于年羹尧的死士,他不仅为人特别讲义气,还特别耿直,所以年羹尧十分地信任他。

当然,年羹尧的这一份信任,却意外地保住了他的后代,这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吧。

教书先生名叫岳钟举,在年羹尧前脚被雍正处死以后,岳钟举第一时间并没有迅速逃亡,而是十分淡定自若,他冷静了一会儿,冒着被朝廷追杀的危险还带走了年羹尧的一副盔甲和其最年幼的儿子年忠。

岳钟举先是带着年忠逃回了自己的老家山西,但不巧的是山西那年正好闹洪灾,本来安稳住在那儿的老百姓都纷纷逃命去了,别说逃命过来的岳钟举了,大家都是流离失所,岳钟举带着年忠根本无法生存。

忠义不可丢,送佛送到西。岳钟举思来想去想起一位故人,那就是年羹尧其中一位妾室还活着,此时应该住在甘肃省一带,于是便带着年幼的年忠投奔她去了。

一边要逃命,一边要躲藏,一边还要想办法不被抓捕年家人的官兵认出来。

“你记住,从现在开始你不姓年,姓连,知道吗?”

岳钟举蹲下身子看着年幼的年忠,眼神坚定,并再三叮嘱他,年忠也很懂事,跟着岳钟举到处奔波,小小年纪就体现出超凡的胆识和勇气。

过了大概十年的时间,也就是1735年,他们在甘肃省金塔区一带落脚,因为“连”与“年”谐音,所以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一直以连的姓氏生活在这里,也没有人怀疑过这个姓连的孩子会和当初的年家有什么关系。

岳钟举带着年忠在当地做一些小生意维持生计,每日安分地过日子,几年下来果然没有朝廷的人来追杀,他们也终于活了下来,这一刻对于岳钟举来说十分不易。

就这样,忠义的岳钟举带着年忠艰难的过活,由于年岁也大了,在几年之后他终于积劳成疾逝世了。

此时的连忠已经被岳钟举安顿在金塔县红光村三组了,连忠在岳钟举去世后也一直和家人照顾着岳钟举的子孙,还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岳钟举的后人去祭拜他,岳钟举就被连忠葬在他家的地头上,方便他经常去祭拜以慰感激之情。

当地更有了“先有岳家坟,后有连家人”的说法,那么,岳钟举带连忠逃出来的时候还带着的那副年羹尧的盔甲,去哪了呢?

在岳钟举去世以后,连家怕国家还会追杀他们,于是偷偷地暗地里将盔甲一直当作传家宝传给连家的世代子孙,持续了200年。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了,新中国成立、清政府早已灭亡,连家人见国家时局如此便一同商议将盔甲上交国家。

太平盛世,他们才敢将盔甲交给国家政府保管。那时候金塔县没有国家的文物管理部门,他们就悄悄地将盔甲交到了清泉县的文化馆便离开了。

当时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看到盔甲以后简直不敢相信,因为盔甲不仅保存得完好无损而且光鲜亮丽,除了盔甲以外还有年羹尧的一些遗物,像玉带扣、象牙筷子、眼镜盒等,还有家族的族谱,个个可谓都是无价之宝。

但是清代也有一本叫《苌楚斋续笔》的著作记载年羹尧的后代为了躲避灾祸迁移到了扬州江都区郭村镇,将姓氏改成了“生”而不是连,只因为“年”字倒过来和“生”很像。

但也有人说生字只是寓意着他们想要求生、祈愿安生之意。

03、千古功名如烟云

年羹尧是清朝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为朝廷屡立战功全凭借他的英勇、智谋与才干,他遇到了赏识他心怀慈悲的皇帝,他比韩信命好,但却不自知,所以死在自己手上。

而年羹尧的才能绝对也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记载说他单凭借风声、鸟叫就能判断敌军的位置。

有一年年羹尧在西藏出征时,一天半夜三更他忽然听到从西边方向传来了鸟叫声,但不一会儿就安静下来了,他立马感觉不妙。

于是就派了三百骑兵去西南方向树林里巡视是否有贼寇,后来果然不出年羹尧所料,贼寇被尽数歼灭。

“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群鸟惊起也。”

当年羹尧的将领问起他时,他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依据,在场无人不为大将军的睿智和明察秋毫所感佩。

可惜,当年那个连听到鸟叫就能找到贼寇的大将军,如今的后代却无从取证了,我们只能断定说这件事有极大的可能。

沧海变化,历史终究不过一炬黄土,年羹尧的一生就像他曾听到的风声鸟叫一样,片刻便化为一缕人们记忆中的青烟了。

若是躲过了他自己那一关,也许他更能坐享三朝富贵,安享晚年,荣宠一生,他的后代更不会有如此扑朔迷离的境地。

除了连忠他们及他的后代,年羹尧的一些小妾最终也不知去处。

据说他当年征战时路过草原等地收了不少蒙古格格做小妾,其中还有一个还怀了孕,但他死后并不知道这些小妾都去哪里了,有的可能回了老家,有的又被迫嫁了别人。

对如今的金塔红光村来说,零零落落分散在天涯各处的亲人,不管是确有其人还是空穴来风都是好的,毕竟也算是有消息。

我们从历史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常思己过,以史为鉴,即使不能永远铭记那些先辈们,也保证不要忘记。

参考文献:

1、中华姓氏网《关于年氏的史海传说---年羹尧后代为何改姓连?》

2、知乎《年羹尧后人全部改姓,长期隐藏此地,300年后上交年羹尧遗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