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人】香山帮传承人-顾建明

 迷人的三道茶 2022-08-06 发布于云南

在苏州古建筑行当,只要一说“顾大师”这个名号,那可真是响当当的。这位“顾大师”叫顾建明,是艺苑古建公司董事长,也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古建营造师。

图片

顾建明和由他负责在韩国全州建的苏州街牌楼项目

他说,“培养一名工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将传统古建营造技艺传承下去,是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

图片

顾建明1955年出生在一个世代工匠之家,17岁拜自己外祖父、著名的香山木工顾耀根当师父,学做木工。顾耀根的主要技艺就是大木作,曾参与虎丘塔大修,在业内颇有名气,当时在苏州建筑公司第十工程队工作。

他说,“传统木匠技术先要学好四样基本功:推刨子、拉锯子、斩斧子、凿榫眼,光这几门基本手艺,一学就是整整三年。因为不是正式在编人员,学艺是没有工资的,有时不固定地领到10多元钱,就开心得不得了。”正是在物质生活贫乏,工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顾建明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

图片

顾建明和过汉泉在香山帮传习所技艺座谈会上交流经验

顾建明回忆,当时苏建第十工程队的技术负责人顾炳元,是自己的亲舅舅。作为曾参加过苏州多项古建筑修缮、南京长江大桥援建工程的老匠师,他也给了自己很多技术指点。在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年轻的顾建明迅速地成长起来了。

图片

顾建明代表作

图片


入选明轩工程筹建组


1978年底,国家建委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达成协议,由中方仿照网师园殿春簃庭院的艺术风格,在该博物馆建造一座苏州古典园林式庭院

图片

顾建明幸运入选“殿春簃工程筹建组”(即“明轩”工程),迎来了自己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

这个工程,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工匠。”在殿春簃工程组的经历,顾建明至今历历在目。

修复文笔塔

“明轩”工程以后,在陆文安的带领下,与24个木工同行一起,在常州文笔塔修复工地呆了一年半。文笔塔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屡有兴废,现塔建于宋代,近代经历太平天国战争和抗日战争后,围廊、外檐全部被毁,塔顶葫芦掉落,一片狼藉。

图片

经过几百个日夜的奋战,姑苏工匠们重立了塔心木,将坠落在地的铁葫芦吊装好,又重建了檐口、戗角,千年古刹终于重新获得了新生。

图片

在老师傅的现场指导下,顾建明主要负责外檐桁条和塔身7级8面56个戗角的制作和安装。他动情地说,“明轩工程和文笔塔工程,是我在技术上趋于成熟的真正转折点。从老师傅陆文安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绝活,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原汁原味”修缮艺圃

1982年,从常州回到苏州的顾建明,又走进了艺圃维修工地。


艺圃建于明代,至今仍保留着真正明代式样的厅堂和亭子,但因长期被用作工厂,已经破败不堪,
需要落架大修。顾建明主要负责这座明代建筑的维修。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维修时必须严格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法式,这是考量大木作技艺水平的标杆性工程。

顾建明说,当时完全按照传统的做法,拆除前先把整体尺寸测量好,把每个构件进行编号。卸下来后,照原样平摊在地上,按工艺装配要求,画出制作图样,然后对每个部件进行维修。已损坏的老构件,能修则修,不能修的按原材质补上,并一一作好文物档案记录,最后按图样安装。

他说,“这既是古建营造法式的操作方法,也符合当代按图纸施工的要求,但传统方法更能保证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图片

艺圃是改革开放以后,苏州第一个完整修复的古典园林,并获得了部级大奖。在艺圃修复过程中,顾建明真正实现了在古建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建造温哥华中山公园逸园

1986年,顾建明作为援外工程技术人员之一,远赴加拿大,建造温哥华中山公园逸园。

图片

庭园占地143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96平方米。整体布局利用假山、水池、花木和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榭廊桥洞有机组合,以秀石清泉居中,绕以堂、屋、榭、亭等,疏密相间,层次分明,形成'多方景胜,咫尺山林'的意境,有步移景迁之妙,全园充满诗情画意。

图片

1990年,他获当时的劳动人事部颁发的木工技师证书,这也是在国家层面上第一次向木工这个工种颁证,当时在苏州获得这个称号的技工中,顾建明是最年轻的。

图片

20多年来,顾建明的作品走出了苏州,走出了国界。2009年,顾建明创办了苏州艺苑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培养了朱冬亮,薛炳良、王伟新、尤建良、顾维贤等一批年轻的木工技术能手。在他看来,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一个工匠的本分和本色。

图片

顾建明的木工加工场

面对古建筑技艺的传承现状,他不免担忧,“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老师傅还有一批人,但传承是个大问题。”顾建明说,“传统建筑的榫卯技术,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还需要文化知识的积累。培养一位高级匠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图片

雕花扁作梁

他说,工具的改良和创新,可以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工期,有些材料的前期工厂化处理,甚至能取代一部分技术。但传统建筑的内容博大精深,历代沉淀下来的深厚技艺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总结,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片

顾建明和陆耀祖一起探讨弯椽的加工技艺

他表示,“为了古建筑保护事业,为了古建技术后继有人,自己将坚定不渝地走下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