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宗义 || 调 解(大伯父3)

 一床书759 2022-08-06 发布于陕西
大伯父年轻时担任生产队干部,到白水县跃进渠水库、黄龙山下石堡川友谊水库工地,担任木工棚负责人,十多年两大工程竣工后回到村上,大队支部书记高建峁、村主任高怀仁一致提名极力举荐大伯父担任调解主任。
并不是伯父能说会道,口才流利,能言善辩,而是因为伯父的人品和威信。老支书看重的是伯父做人正直厚道,做事主持公道,惜老怜贫,疼孤扶困,爱护他人,同情弱者的一串串事迹深受人们景(敬)仰,为村人做出了表率,在村人心目中形成了丰碑。
有邻里之间发生争执,引起矛盾,找到大队干部,支书就让当事人先给大伯说一遍。
1、面对小矛盾
大伯父其实说话很慢,也不轻易随便表态。只是态度很温和地认真倾听当事人诉说委屈。当事人说着说着,看着想着,是聪明人心里就会明白,我大伯在大家庭里怎样做人做事,在村子里怎样为人处世。支书、主任的用意,也就是让来人用大伯父这面镜子做个对照。伯父静下心来,洗耳恭听,当事人本来满腹委屈,满肚子苦水与怨气,说完也就把气放了一半,苦水倒出来了,心里也就轻松了,舒坦了,也就会明白应该怎样做人,有些小问题就会自行解决。
2、面对大矛盾
并不是每一家发生矛盾,解不开疙瘩的人,都聪明,都有悟性,都能自省,都会反思。
例如,有两家邻居之间发生纠纷多年,积怨很深,见面咬牙切齿,怒火满腔,剑拔弩张,一家恨不得将另一家满门抄斩,斩草除根,碎尸万断;另一家恨不能将这一家人推进油锅,咬碎嚼烂,吞下肚去,沤成大便,拉进粪池。实在自行解决不了!
问题十分棘手,老支书要求大伯尽快调解,不能拖延,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大伯父运筹好长时间,思量再三,把两家人叫到当面,请来大队干部和村里那些城府深、威望高、有智慧、品质好、境界高、有文化、会说话,做事循公理、说话顺人心,在家族中能够驾轻驭熟处理矛盾的铁流、邦定、许生、惠夫、兴昌、贵郎等村上公认的能行人,在静听当事人陈述问题过程中,分成“两派”分别代理两家辩护说理。铁流大叔代表东家诉委屈,摆事实,讲道理;邦定大叔代理西家明辨是非,打开心结,捋平曲直。让前任支书高云青、老干部秋郎、郭旺、瘦娃和其他德高望重的老人左右兼听,“三堂会审”。常言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这一办法还真灵。问题很快解决,化干戈为玉帛,两家言和,捐弃前嫌。
3、不大不小的矛盾
那年,一对婆媳发生矛盾,局面很僵,僵持的时间很长。常言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伯父总认为自己不是清官,感觉事情还真不好解决。但他没办法时,却并不回避矛盾,而是转了几个弯子然后从侧面入手,主动深入到当事人家里将老太太的儿子找来,又请来一位教书多年的文化人,给她儿子做一番思想工作,让她儿子回家说服母亲,做好媳妇工作。当然,她儿子肯定做不了这一工作,解决不了这些矛盾,老教书先生就让她儿子理解古人说的“明教子、暗教妻、关住门教女婿”这些道理。接着把丑话撂在前面,开诚布公地说,推心置腹地说,锦心绣口,语重心长地说——
“儿子尊重母亲天经地义,但母亲把你养大以后,她的抚养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只能给你当母亲,而不能给你当媳妇。你现在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是媳妇而不是母亲。”
“所以你目前没有好办法就得拿出一个烂办法,去得罪一个人!”
“考虑一下,如果把母亲得罪了,亲不上怪,风雨过后还是母亲。如果你和母亲打成一片,一起对抗媳妇,媳妇看不到希望,感觉不到温暖,只能选择离婚、跳窖、上吊。到那时,你没有了媳妇,日子没法过,母亲也会背上骂名背上黑锅,心里更加疼痛”。
就这样,叮咛小伙子将媳妇好言相劝,当着媳妇面故意和母亲顶嘴,小伙子五大三粗,说话也不讲策略,顶碰得母亲灰头灰脸,气得母亲直骂儿子“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然后,小伙子把媳妇送回娘家将息冷静一段时间,媳妇感觉丈夫和她是一心。并非全家人欺负她。心病很快得到治愈,问题很快圆满解决。再后来,媳妇对母亲也很孝顺!
我们家里人知道,伯父其实就不会调解民间纠纷,总是请别人处理。伯父说他自己就是个跑腿的!老支书却自豪地夸耀他们举荐的人——
智慧型调解,
智慧型思维,
调解的智慧,
调解出智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高宗义,陕西白水人,鲁迅文学院学员,《人民文学》创作班学员,韩城市退休干部,客居杭州市萧山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