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画院画家风采|周静 —— 线上作品展

 戈壁的红柳 2022-08-0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1970年生于新疆,新疆画院专职画家,副教授。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新疆美协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图片

新疆画院画家风采 | 周静线上作品展

新疆画院线上展厅入口(长按扫二维码进入展厅)


图片

工作室中的周静

今天的人,难得安详、自由与专注。

那些无形、耀眼、凌乱的丝,每一瞬,都从手机、电脑……弹出,远的、近的、真的、假的、半真半假的、相关的、不相关,把“低头族”一网打尽,捆绑一个结实。人类可能在解放中作茧自缚。内心的生活和心境,就这样被信息围城毁掉了。好像一个人,从此起彼伏、无边无际的大鸡棚出来,身上沾满一生也择不尽的鸡毛。信息过量、分歧如麻、失神涣散、负能量满满,让一颗颗小小的心脏碎裂而死。信息化之于个人和艺术,正在瓦解体验与沉思、深度与专注、独处与隐私 …… 那漫天飞舞的丝,无边的浮光掠影呀,变成沉重如铁的禁锢。

在这个背景下,从个人而言,我们可以重新定义封闭、限制、保守、边界、缓慢……对自我的意义。好的艺术家,好的艺术,应该是漫漫沙海中浮现的:安详、自由、专注,贞静、封闭、节制,单纯、偏僻、缓慢,像一颗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心,遥远而明亮、赤裸而隐匿、勇敢而羞赧、单纯而强烈。

周静的作品,让我看到这样的心、这样的世界。

多年前,培智离开新疆时,向我推荐他。我信任培智,也信任他。人与人的交往,就这么简单。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半径有限、同类相聚。这次的画展,就是周静到新疆画院后的创作成绩。周静在很多方面,是个后退的人,是个沉浸在旧生活的人。他的讷于言,在今天这个嗡嗡营营、出言不逊、难以下咽的环境里,是久违的美德;他的旧体诗,是向内的,花开在树上,树长在心里,娱己娱友;不是那种拼字凑词、故作艰深、急欲示人、但又二半吊子的豪言壮语;他喜好旧物,新疆旧物不多,那份几十年如一日的痴迷,也如牧羊人赶几只破羊独行在千里无草的戈壁滩上,绝望、专注、仔细地寻一些料珠、印钮、小件青铜,把玩、揣磨、细察时间走过的蛛丝马迹。甚至他的创作,竟然也与新疆无涉。我也曾侧面提醒,可否把松鸟竹兰之类,换成新疆的“土特产”,搞些瓜果飘香、大漠胡杨,但内心里又真喜欢他简简单单的松鸟世界。

艺术从心而生、为心而成、因心而在。越是实用实证实际、功利功能功绩,勾心斗角、一一对应,越是可能缘木求鱼、面目可憎。今天的人,最不妙的是内心世界的丧失,物欲、势利、技术、速度,铺天盖地、攻城掠地,内心的世界残垣断壁、一片狼籍。周静的画,是烽烟焦土中的晨露和青叶,引我们回到内心、专注内心,追忆我们的完好如初。

曾文正曰:“破山贼易,破心贼难。”破心中之贼,一松一鸟可也。                                        

文章选自《松鸟也可》文|韩子勇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图片

周静户外采风中

 周静多年来潜心研究传统水墨,在这方面的造诣也颇有成就,无论是布局或是设色,乃至传统文化精神,他都有自我的一番领悟。新疆不同于有水墨文化深厚的江浙,这里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皆来自于四方文化的交流,并不以传统的水墨艺术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周静在艺术表达方面选择了极为传统的方式,看似是对异质文化的排斥,事实是他希望通过研习水墨的绘画语汇,来寻求在传统艺术中的自我表达。在艺术交流方面,从未显示是更多的艺术融合,还是更多的艺术传统表达促生了新的同质艺术的生成。所以说,独立的传统表达,其实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路径,尤其是在新疆这个区域,它本身没有水墨绘画的优势,周静这种坚持学习传统艺术表达的艺术家,显得更为不易。他的这种坚持,和很多同样坚持传统绘画艺术的新疆艺术家一样,对新疆的艺术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影响。    自古就是交流与生成新艺术的新疆,一方面它存在多样性的艺术形式,一方面它需要深厚的艺术传统的探索,才是促成了交流的可能性。周静的绘画幽雅清俊,线条劲秀刚柔之间,继承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和笔墨技巧,运笔灵动,用墨讲究,设色雅丽,章法得当。同时,画面还兼有来自写生的观察,充满生气、生机和生意,这些皆是他在传统绘画的领悟。    当下的艺术强调实验与创造,但传统的中国绘画,这并不是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来评判,它更强调艺术家的心性,而周静用他的作品,证实了他绘画的本真。

文章选自《心性与表达——关于周静的画 》文|张子康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赏析 · 晴窗一日几回看

图片

图片

《晴窗一日几回看》中国画纸本 204x187cm 

2014年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晴窗一日几回看》局部


作品赏析 · 花鸟作品

图片

图片

花鸟画 国画纸本 40cmX20cm

2019年

图片

花鸟画 国画纸本 22cmX22cm

2019年

图片

《端午》中国画纸本 248X124cn 
2013年

图片

《松萌》 中国画纸本 248X124cm 

2013年

图片


《问春迟》中国画纸本 180X90cm 
2014年

图片

《古道秋鸣图》中国画纸本 136X68cm 

2015年

图片

《消烟散尽》中国画纸本 200X90cm 

2015年

图片

《边关树色新》中国画纸本 136X68cm

 2015年

图片

《翠到九霄》中国画纸本  180cmX90cm 

2016年

图片

《兴荣未艾》中国画纸本 200X90cm

2016年

图片

《啼破——天春》 中国画纸本 180X90cm 

2016年

图片
 “文人画”只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中国绘画的全部。今天,我们之所以对“文人画”仍然有着“逸笔草草,缺乏技术”、“消极回避,委靡不振”、“小打小闹”等诸多误读,甚至把她与现代及西方绘画相比,是因为我们把她放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以“求全“的理念在看待和要求着她。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看和审美方式,是在那个时代的文化中产生的,我们评判这种绘画方式,不能武断地脱离和置换她所存在的那个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而对她作出更多的要求,这是不客观的。

图片

文人在“回避”与“隐逸”中透露出对腐朽政治和民族压迫的愤懑与牢骚,势必在绘画中流露,但这正说明了其积极的一面,文人并没有因“回避”和“隐逸”的特殊境遇而导致绘画作品精神上的委靡和消极。文人对绘画的直接介入,使“士大夫”和“画家”两者的身份合而为一,将“士”的精神取向融入到绘画当中,由此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文人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他们借助文化本体的力量,把绘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使之成为展示文化与人格的媒介和窗口,这对整个文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文人画”真正的贡献。这种现象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精神的代表者并不为过。           

节选自《评断功过,不可妄言——关于文人画的几点思考》文 | 周静


作品赏析 · 用笔墨诉说阔什库都克系列 

图片

图片

《吉祥中国》中国画纸本 181x181cm 

2019年

图片

《大吉祥》中国画纸本182x160cm 

2019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吉祥》局部

图片2016年,新疆画院响应自治区党委号召,分期分批进驻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阔什库都克村开展结亲暖心活动。下乡对于多年探寻新疆生活,采集基层资源的画家并不陌生,但这次不同的是,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指引之下,新疆画院艺术家的此次下乡从以往的私人艺术活动转变为意义重大的集体社会行为,在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过程中,在帮助亲戚收棉花、清羊圈、喂牲畜和算增收账、谋致富路的生活和工作中,却更加深入地走进了村民生活的内部世界,也开始体认到面前人物、景色、风物与以前看到的不同……

在多年的创作与教学中,周静老师之前也曾多次去过南疆,进农村、访巴扎,但此次当自己的生命轨迹与阔什库都克村贴合的如此紧密时,情感、思想和创作的变化是值得关注的。在新疆美术界,周静老师的艺术格调和执着严谨是有口皆碑的,他私淑“苍古中寓以秀好,极点染处见其清空”(黄宾虹语)的文人书画,追求诗、书、画、印的相互滋养和全面提升,坚守完整的传统艺术精神和状态。他的书法、绘画和篆刻作品多次在全国和自治区重要展览中获奖和入选,在2014年就以笔墨精妙、神完气足的《晴窗一日几回看》一作打动了评委,入选12届全国美展,在新疆画家中能以此种传统题材和体例获得全国美术界最高平台——全国美展的认可恐怕还尚属首次。但当此时的他洗净手上的尘土,吃过老乡家的菜盖面,站在阔什库都克村头时,看到远处晚霞映照的天际,红柳静静地站着,老乡家的羊羔在水渠边喝水,寥廓的天空下,繁雀落胡杨,深厚的土地上,小屋对炊烟的景色不禁心生感动,表达与书写的冲动渐渐积累……

周静老师成长和师学于这个环境,他的艺术也深受这个训练系统之益。但出于对书法、篆刻、古典诗词和文人画的热爱和全面学习,他自可以比量和发现这个系统中有待后学弥补和拓展的空间。中国画并非仅仅取像塑 形的艺术特点包括中国画笔笔生发映带,由一至二乃至千万的笔墨结构生长过程如何与新疆民众熟悉的社会生活和现实对象相结合?在表现许多没有古人成法的新疆风物时,笔墨书写内在的秩序和节奏如何保证?这不是新问题,国画界的前辈师长已经做出了许多成功的尝试,但他们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回到问题的源头,从自己出发,是不愿亦步亦趋,不愿放弃自己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的艺术家的选择,周静老师便是如此。

所以在这批作品中,我们必须更加注意的是,笔墨书写过程中中国画自身内在意味的发挥,比如捻管推毫时动作的跌宕与起伏,笔锋入纸行走时的敏锐与迟涩,铺墨烘染时毛笔的藏锋回缩与平铺直取的不同动作所形成的痕迹区别,包括书写的动作形态与物象质感结合的契合度……以优秀的传统绘画的精义导入现实生活的描绘,这对于周老师而言,谁说不是不忘初心的“守正创新”呢?

图片

《阔什库都克村周记》中国画纸本 151x160cm 

2019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阔什库都克村周记》局部
图片
 2018年初春至2019年中的一年多时间里,周老师沉浸在这个世界中。下乡时,帮助老乡喂羊、清理羊圈,去乡村巴扎时钻进羊市从头到尾细致观察、写生研究,回到住处不停地尝试、练笔,返回家中依据素材整理生发,每日不辍,一年多时间,他画了上万只羊,渐渐有了现在的体会和心得。

作为一名画家,周老师认真的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和艺术,下乡结亲的四年时光里,他用笔墨深情地诉说着阔什库都克。当他结束一天的工作,在老乡家的炕上挥毫作画时,亲戚和孩子充满钦羡和惊讶地看着画纸上的形象神奇的浮现……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华文化也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深厚土壤。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文化润疆”工程,这是党中央关怀下全新疆人民的福祉,而周静老师,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对本土情怀的笔墨表达不正是以笔墨为“文化润疆”献力吗?

以绘事倾听内心的琴声,践行现实的功业,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进与守之道,也是周静老师的写照。 

文章节选自用笔墨诉说阔什库都克——周静近作赏读》

文|杨树文2013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主办:新疆画院艺术创作研究
监审 : 韩志强
展厅、文章编辑 :龙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