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永春:蓬壶镇的沈家大院“德兴堂”

 兰若静云 2022-08-06 发布于福建

蓬壶镇位于永春县中部,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像一片湖泊,古称为“毗壶”,又因其山清水秀风景如画,酷似蓬莱仙境,得名“蓬壶”。永春县也是白鹤拳的发祥地,我们的车子抵达蓬壶镇仙岭村时,远远就可见广场上有一尊醒目的花岗岩雕像,“仿生象形白鹤脚,鹤舞长空展英豪”。雕塑下方的基座刻着“文传武兴,富美仙岭”,果然是一派美丽新农村的景象。

广场对面有一座二进悬山式土木石机构的民居,它就是泉州市十佳古民居之一的沈家大院 -德兴堂。

沈家大院占地面积1334.13平方米,建筑面积1068.51平方米,由前埕、门厅、两厢、正厅和东西护厝等组成。

偏门的墙面精雕细琢,木门前还有一道“疏篱门”。

护厝的山墙顶部造型优美

拉近细看,感觉像五行中的“火”式山墙。

沈家大院是由泉州永春籍著名工商业家、台胞沈逢源于1937年兴建,1941年落成,是一座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民居。

大门口的“德兴堂”堂名题字人是清末诸生季守正,两侧对联为:“德为车,乐为御,无远弗届;兴于诗,立于礼,游圣之门。”

“德兴堂”一共有32间、5个天井、结构严密,装饰精细。

正厅的灯梁上绘有精美的凤凰和牡丹图案

厅头的匾额“德兴堂”三个字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

“德兴堂”坐北朝南,门口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埕。

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中堂设有神龛,祭祀祖先牌位。

整座建筑装饰细腻华美,石、木、瓷雕和油漆方面都体现了民国时期永春文化工艺的最高水平。

“德兴堂”的木雕工艺精美绝伦,尤为出彩。

窗棂上的木刻除了传统的吉祥花纹图案与故事之外,还很有时代感!

仔细看,这块木刻中左侧出现了两位军人,右侧有一位身着西装、骑着自行车的人,正脱帽问候。

这个更奇特,一中一洋两位妇人拿着伞,手挽手走着,旁边还有两位看热闹的国人,一脸好奇的样子。

这块木雕中有一家三口人坐着“闽”字号汽车,旁边依旧有军人和百姓围观。

下面这块木雕中一个孩子欢快地踩着单车,背着小孩的妇人驻足旁观,后方另外一对男女走过,木雕中洋溢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

“德兴堂”里的家具摆设也非常考究。沈家大院是沈逢源功成后返回故里时建造的,这间卧室是他的常住之所,房间内有他使用过的13道镀金架子床,色彩依旧华丽。梳妆台风格中西合璧。

大厝里的每一处细节都看得出设计者的用心。墙上的清水红砖拼出了精美的图案。

即使是护厝也丝毫不马虎

两侧的护厝中都各有天井

厨房里的这一组木做很有创意,左边是个橱柜,可以存放碗筷,右边设计成类似长沙发,背部还符合人体工学,有点倾斜,坐起来更舒服。上方做成栅栏状,既透光透风,又可观看外面的天井,好有创意!

“德兴堂”除了建造精美之外,里面的厅屏对联也是一大看头。下面这幅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所题。“栖鸾多种竹,爱鹤莫移松”。

“竹”闽南话与“德”同音,种竹即种德,积累德行。以鹤比喻人生高寿,以松比喻人品高洁,只有多种德,人品高洁,才能够如仙鹤那样长寿。

下面这幅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书法作品

这是另一位国民党元老邹鲁所题

“德兴堂”内有众多国民党元老和书法家、名人的亲笔题词,可见主人沈逢源的好人缘以及沈家的影响力。

沈逢源先生一生投身于振兴民族商业,1946年组建“南成行”,分行遍及台湾、上海等地。1954年又在台湾新竹创办了“新竹玻璃公司”,在香港兴办“立丰织绸厂”,带动了当地的轻工业发展。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返乡后建了这座“德兴堂”。千禧年“德兴堂”被评为永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