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画像 ⑤】沧海如何变桑田?——涌、滘、岗

 江南一鱼6jvvqc 2022-08-06 发布于江西
Image
Image

全文字数 | 1601

阅读时间 | 5 分钟

Image

转载说明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粤规划”,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常感谢!

导语

解构自然,理解乡村。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下的“自然画像”课题组,探索“过程驱动-格局响应-单元营建”的国土空间认知途径。我们将转载“自然画像”系列文章,模拟“沧海桑田”生态过程,认知沙田、围田、塱田三种地理单元,以及栖居于此的涌、滘、岗三种乡村风貌。

居住安全、少占耕地、方便生产是村落选址的重要考量。面对珠江三角洲三种洪潮生境上的三种农田形态,先民顺应、改造大地景观,逐步营建了涌、滘(jiào)、岗三种村落模式:

Image

生境类型、农田类型、村落类型间关系示意图

Image

1

'涌'类村——骑江造田

位于三角洲南端的潮控区是先民养“沙”造“田”的最前端。滨海造田以“围”为单位,一围长10-12里、宽约2里,由稳固的堤围加以保护,围与围之间留有便于灌溉的长直条状河涌。整体塑造了横平竖直的围-涌相间形态,也构建了先民建村栖居的基础。

Image

涌围相间示意图

区内先民选择沿着长直条状河涌两侧的堤围,修建长直线型的“涌”类村落,这与广东粤语区常以“条”来论村颇有渊源。村落一面邻田,利于人们造田耕种,顺应“看石守田”的生活方式;一面临涌,满足潮排潮灌、海水养殖的生产便利。

Image

“涌”类村落区位示意图

造田者多为地主雇佃农、疍民等外来者,为适应咸害、风暴潮等灾害,他们沿河涌搭建单户并联的“干栏式”水上棚居。但由于生活条件贫困且恶劣,涌类村落总体规模小、结构单一,大部分村落未发育出宗祠、墟市等公共建筑,仅少数村落建有简单庙宇。

Image

20世纪60年代的河涌与茅寮

造田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一围田往往需约十年的抛石拦沙、种草吸肥,而石材贵重,需长期居住于此照看值守,田造成之时也是村庄成立之日。

Image

“涌”类乡村当今风貌

2

'滘'——外江为界,内河为圩

“滘”(jiào)为广东特有地名,意为水系交汇处。洪潮叠加区,洪潮相雍,河道弯曲,此处形成的联围,内部河涌丰富。区内先民为抗御外洪威胁,以联围为单位,外河为界,在河涌交汇处形成村落。在水口、基围等土地上,营建块状或梳状的“滘”类村落。

Image

“滘”类村落区位示意图

围内则在凹岸水深处建设港口码头,在近港口的内河设立圩市。洪潮叠加区是较早形成农田的富庶地区,繁衍了庞大的宗族氏族,为凝固宗亲沿圩市、水口等公共空间取法布置庙宇、宗祠等文化设施。

Image

村落或夹流而居,或傍水一侧,既满足了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用水需求,也能在暴雨时利用河涌和基塘排泄多余雨水。村落形态比较规整,呈“滘”、“堡”等形态。

Image

“滘”类乡村当今风貌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地域性气候,区内先民多以梳状建村,即沿着村内河涌修筑主街,类似于梳子的背,与主街垂直的里巷则类似于梳子的齿。梳状的村落内主街和里巷相互垂直,肌理清晰,能发挥排水、通风、纳凉、除湿的效应。

Image

“滘”类村落的梳式布局

3

“岗”——倚山避涝

洪潦区是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因地势较高,潮汐能量及物质均不能达到,外江洪水已不再是主要威胁,但受外河顶托作用,上游低洼的涡塱地易受山洪、内涝威胁。此处山尾余脉更多,镶嵌于农田间的小山岗,是躲避洪涝、就近耕作的好地方,先民于此建造“岗”类村庄。

Image

涡、塱位置示意图

岗类村落后有涵养水源的风水林,前有疏导雨水、引水灌溉的调蓄池和灌排渠,形成具有“山—村—水—田”的村落风貌。

Image

“岗”类乡村当今风貌

村内仍以宗族聚居,讲究的是屋后依山,门前傍水,因此风水池、宗祠一般位于村落布局中的核心位置。

Image

“岗”类村落格局

综上,不同生境面形成不同类型农田,也影响着村落风貌的选址、布局、形态等,归纳总结出涌、滘、岗三种村落模式的特征如下:

三类村落模式特征总结表

Image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树叶一模一样,地表也没有两块土地毫无差别。乡村聚落在人类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演化,凝集了村民劳作的艰辛、生活的意义,形成独一无二的地景格局,这是在当代标准生产工艺下,承载村落本土标识的重要载体。

1. 中山大学地理系《珠江三角洲研究丛书》委员会. 珠江三角洲自然资源与演变过程[M]. 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2. 缪鸿基, 沈灿桑, 黄广耀. 珠江三角洲水土资源[M].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

3. 张莎玮.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4. 陈亚利. 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特征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本文为研究阶段成果,不足之处恳望致信Eco_wangan@163.com

来源: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

乡村振兴需要你!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