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顾随说不懂这两句,就不懂中国诗

 老街味道 2022-08-06 发布于山东

前言

昨天文章《顾随说诗有三种境界 》里,老街提到顾随提到氤氲时,举例了两句诗: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顾随说如果不懂这两句诗,基本不懂中国诗,原话是这样说的:

如不懂此二句,中国诗一大半不能了解。此二句是混沌,锤炼是清楚。故初学者可读江西诗派,训练脑筋。《顾随讲唐宋诗·退之诗说》

顾随为何这样说呢?

一、湘灵鼓瑟

我们先看看这首诗的全貌。这两句出自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省试,文人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钱起这一首,是标准的进士科必考诗体:五言六韵的排律。

“湘灵鼓瑟”,题目出自屈原的《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钱起发挥自己想象的能力,写了一首湘水女神在江边鼓瑟的诗篇。

这首诗,传达的是相思与悲哀的情绪,前面写了虚幻中的湘灵鼓瑟场景,后两句戛然而止,从虚幻转到了现实。

演奏的湘水女神其实并不存在,眼前只有青山静静地伫立在江心。然而诗人与读者的内心世界中,依然还有湘灵的身影和美妙的音乐。

现实与幻想,喧闹与安静,存在于虚无,在一首诗中完美地结合。钱起这首诗,被公认为试贴诗的神作。

二、锤炼与氤氲

顾随是在讲述作诗三个境界时,提到这首诗的。这三种境界不是王国维的三境界,而是顾随自己提出的:夷犹、锤炼、氤氲。

夷犹为诗人的天赋,如屈原为这一类,其他人努力也做不到。

普通人可从锤炼上下功夫,从字法、句法、章法上用功,学会观察,善于客观描写。

而氤氲处于夷犹和锤炼之间,有神秘感。文字上朦胧,但是有非常清楚。因此说,氤氲即混沌。

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两句诗: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混沌:既朦胧又清楚)

清楚的,是眼前的景物,就是江上有青峰伫立。朦胧的,是幻想中湘灵鼓瑟的场景。其实这个场景一直就不存在于现实,但是在诗人以及读者的想象中,曾经存在。

即使最后这两句诗说“曲终人不见”,即这个想象中的湘灵鼓瑟场景已经结束了,但是其实它一直没有真实出现,又怎么会消失呢?如果说没有存在,为什么又一直出现在脑海中呢?即使幻想破灭,看到了眼前只有“江上数峰青”而已,又何尝不能再一次幻想重温呢?

这就是顾随所说的氤氲(混沌)吧。有现实,又有朦胧。

三、神秘与玄妙

关于这两句诗,顾随在《神秘与玄妙》说:中国佛教表现在文学中,不是印度式极端的神秘,而是玄妙。中国世界生活加上佛教思想即成为玄妙。

顾随提到写“静”的诗作时,说道:

写静最难。

韩愈《山石》写夜:夜深静卧百虫绝。

金圣叹写夜的诗:夜久语声寂,萤于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面挂僧衣。

此则近于涅槃。《神秘与玄妙》

涅槃,死中有生。不是单纯的死亡,而是一种超脱。顾随认为金圣叹的诗,好于韩愈。韩愈的静,体现为“夜静虫绝”,而金的静,体现为“声寂萤飞”,静中有生机。如六朝诗原句“鸟鸣山更幽”,高于王安石改的“一鸟不鸣山更幽”。韩愈和王安石,把静写死了。

顾随解释说:佛所谓禅,诗所谓韵。佛家说的心如槁木死灰,并非真死,其中有生机。

提到钱起这两句诗时,顾随说:

钱起《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此一句亦涅槃,是静,不是死。《神秘与玄妙》

曲、人、江、峰,是四个意象。曲和人现实中不存在,江、峰现实存在,四者放在一起说,就显得神秘。

峰是否人?江是否曲的余音?是欲再见其人还是不见?是否有一点悲哀?是,又不是。也不是西洋所谓对比,乃玄妙。《神秘与玄妙》

顾随认为,这是一种超脱,一种跳出人生的境界。

结束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越回味,越美妙。

这几天看了不少穿越剧,现实与虚幻相结合,通过电视剧表现出来,说不清是真实还是虚幻。现实中有虚幻,虚幻中有现实,这就是文学的妙处。

有人用诗来表现,有人用小说来表现(唐朝就有穿越小说了),有人用戏剧来表现,也可以用影视剧来表现。

@老街味道 

顾随说诗有三种境界:夷犹锤炼氤氲,韩愈有欠缺,算不上诗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