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山水一芳华,一季风景一清欢。 这是个令人心醉的季节,行走时有碧荷生香,寂静处有竹风穿庭。 尘世的风景,迷了流转的眼眸。 坐在时光的长廊里,盈一袖清风,枕一帘烟雨。 “荷香着衣不去,竹色映水遥来”,炎炎夏日,读读这三首古诗,在潋滟的波光里,细品岁月清欢。 ![]() 袅袅凉风度竹枝,卷荷翻雨落盆池。 疏帘小簟清如水,正是南窗梦觉时。 胡奎是元末明初的学者,具体生卒年不详,史书中也少见关于他的记载。 只知他在儒学方面颇有造诣,明初时响应朝廷征召,入宁王府任教授。 他留下来的作品倒是不少,只是少有精品,故而名声不显。 这首《夏日书事》通过描绘夏日雨后的风景,营造了一种极其清爽的氛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诗歌开头便推出了一幅风动竹林的清幽画面。 最值得玩味的是“袅袅”这一叠词,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将风之温柔清凉写到了极致,奠定了全文的意境氛围。 接着的第二句,诗人将镜头转向了池塘里的荷花。 这里的“卷”字用得最好,不仅写雨,也是间接写风。 最后两句画面由室外转入室内。 微风轻拂疏帘,竹制的席子清凉如水,诗人在南窗下酣眠醒来,觉得惬意极了。 整首诗来看,从室外写到室内,描绘了一幅清凉而悠闲的夏日图景,令人心驰神往。 季节的风,拂过一片翠竹;季节的雨,滴落一池荷花。 倚栏听风,临水赏荷,南窗午睡,炎炎时光,淡淡而过。 ![]() 红旆萦林却转,琼筵就水重开。 荷香着衣不去,竹色映水遥来。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由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极大,历来广受赞扬。 而除了史学,他在经学、书法,还有诗词创作方面,皆有所成,只是不如史学那般引人注目罢了。 这首诗是他陪岳父张荐夏日游湖时所写,通过描写宴会的场面,湖上的风景,烘托了宾主尽意的欢乐氛围。 诗歌开头便描绘了一幅红旗飘扬的画面,奠定了全诗热闹而欢乐的基调。 这里的“林”与“水”相呼应,说明宴会的地点依山傍水,环境之清幽由此可见。 最妙的还是后两句:荷香如粘人的孩子一样,一直缠绕着众人,怎么拂也拂不去;而竹色也不甘寂寞,映水而来。 诗人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荷香浮动,波光潋滟,竹影摇曳的画面,描绘得宛在目前,令人沉醉不已。 穿过流年烟霞,走过云水生涯。 在夏日清凉的景致里,携一缕荷香,染一抹竹色。 陌上流年,浮世清欢,心之若素,香自满怀。 ![]() 桃藤下上蚁行暑,竹影浮沉龟荫凉。 步缓幽塘成小立,清风微度藕花香。 徐侨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曾师从朱熹。 淳熙年间进士及第,曾辗转各地为官,也曾一度还朝任职,后来因为得罪权臣史弥远,遭弹劾,索性解印辞职,回乡讲学。 晚年时又复出,出任国子监祭酒,深受宋理宗器重。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多描写山水风景,抒发闲情雅致,这首《夏日即事》便很能体现他的诗风。 诗歌首句通过桃藤上下行进的蚂蚁,来点出“暑热”,照应了标题。 而第二句又通过描写摇曳浮沉的竹影,来烘托竹林树荫的清凉。 有了竹影龟荫的铺垫,才有第三句的“步缓幽塘成小立”。 这里的“幽”字最值得玩味,既与上一句的“凉”相呼应,进一步渲染环境之清凉幽静,又为最后一句张本。 诗人站在池塘边上感受到了什么呢? 清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荷香。 全诗到此结束,却给人留下了一种荷香袅袅,不绝如缕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荷香浮野渚,清风动满林。 在季节的画卷上,轻拢一袭花香,熏染一场烟火流年; 漫随一缕竹风,泼墨一段岁月静好。 ![]() 落落荷风,淡淡竹影;岁月安暖,夏深日长。 总有一段时光,洗尽了铅华,淡漠了悲喜。 携一缕诗心,行走在盛夏的光阴里,眉间盛满欢喜,心上结满闲情。 碧荷生香,竹风穿庭,三首古诗,漫阅盛夏风景,细品岁月清欢。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