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病多由痰作祟!一剂名方,温阳健脾、化痰祛湿,从根上掐断湿气

 岐黄之舟 2022-08-06 发布于江苏

夏天本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来看诊的很多患者却有阳虚、痰饮内停之症,根源在于运动少、吹空调、喝冷饮,导致阳气受损、中焦寒湿凝聚

症状常表现为起则眩晕头脑不清心下逆满胸中憋闷食欲不振肠鸣阵阵夜不能卧走路有气无力摇摇晃晃,严重者甚至伴随心悸、气促、咳喘、呼吸困难等症。伸出舌头一看,舌体胖大、边缘齿痕明显、舌苔白腻水滑

中医称这种情况为痰饮内停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为痰”,一般比较稠浊的我们称之为痰,相对清稀的我们称之为饮。

痰饮的形成,多因脾、肺、肾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所致。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在内为害脏腑经络,在外为害筋骨皮肉。

痰饮为有形之阴邪,故痰饮形成后一会阻滞气血运行二会影响水液代谢三会蒙蔽心神脑窍四会损伤人体阳气,进而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中医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

《金匮要略》记载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痰饮内停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

痰阻于肺——胸闷、咳嗽、气喘、痰多;

痰阻于心——胸闷、心悸;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或突然昏仆、手足抽搐;

痰火扰心——失眠心烦、躁狂妄动;

痰停于胃——胃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涎;

胆郁痰扰——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胁胀、头晕耳鸣;

痰浊上犯于头——眩晕、头重、头脑不清;

痰气凝结咽喉——梅核气;

痰在经络筋骨——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

饮在肠间——肠鸣沥沥有声;

饮在胸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

饮在胸膈——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胸膈肿大;

饮溢肌肤——肌肤水肿、无汗、疼重;

饮在腹中——腹胀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

千寒易散、一湿难除,痰饮湿浊黏腻,一旦形成则如油入面,非常难除。

体内痰饮作祟怎么办呢?

医圣张仲景有个名方,叫做苓桂术甘汤,出自他的医学巨著《金匮要略》。药仅四味: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却能温阳化气、利水渗湿,轻松祛湿如春风阵阵,瞬间就能拨云见日,拔除体内痰饮

方中茯苓为君药,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利水渗湿,将体内多余水湿从下焦排出、消除体内已聚之痰饮;又能健脾化饮,断绝生痰之源、平饮邪之上逆

方中桂枝为臣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桂枝好比太阳,能气化中焦脾胃中的痰饮,让其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滋润全身肌肤,让水湿从毛孔发发散而出,是全方中点睛之笔。

方中白术为佐药,既能燥湿利水,将堆积在体内的废水转化为能够被利用的津液;又能健脾益气,培补脾胃,断绝生痰之源

方中炙甘草为佐使药,既能助白术健脾益气,固守中焦;又能助桂枝辛甘化阳,驱散寒湿;还能调和诸药

全方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抓住祛湿的根本——温阳健脾,方中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白术从脾胃往上走以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以降浊化湿,炙甘草则用来补益脾胃以稳固中州。

温阳、健脾、益气以治本,切断生痰之源;燥湿、利湿、渗湿以治标,化掉体内痰饮。所以被刘渡舟教授评价为“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治疗主证

心下逆满——总想呕吐、打嗝或嗳气,但是吐不出、打不出;

气上冲胸——胸口总有口气堵着,胀闷难受,以致心情烦闷;

起则头眩——清晨起床或久坐站起易头晕、头晕脑胀不清醒;

身为振振摇——腿沉身重头昏,走路无力,一摇一晃,一喝水肚子哐啷哐啷响、有明显振水声。

除此以外,只要体内湿重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像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慢性胃炎、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用该方调理都有奇效。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汤临床加减化裁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加枳实、生姜以消痰散水;伴随其他症状,需辨证化裁。我是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玉龙,如果你也受痰饮困扰,不妨将自己的问题留在评论区,我会抽时间给你分析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