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熵增”原理,即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人体也是逐步地由有序走向无序,熵增具有必然性,所以我们人体也最终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说白了就是由整齐有规律逐步走向混乱无规律,我不想说文学作品也如此,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学作品的体裁确实在逐步增大。 最近在读古籍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从时间的角度说,文学作品趋向于向更多的字数,更直白的方向演变,尤其是从唐朝到如今,这个现象非常明显,我们来分析下。 首先从语境分析 我们所熟知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如今盛行各大网站的网文,都是每个年代流行的文体。 也许在现代的我们看来,唐诗、宋词过于文绉绉,但是当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读古书的情况下,会发现唐诗宋词里的句子,尤其是宋词,在当时的文风语境下,实际堪比那时文人的白话文,试看一例,大家都很熟悉的宋朝词人李清照的作品《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可谓如平常言语般亲切、直白。“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就像如今的我们说:“荡完秋千,起来轻柔下双手。”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传递思想和情感,而文体基本都符合当时流行的语境,所以才能流传千古。如果现今的作者每天之乎者也,深奥难懂,那么群众的基础就很小,也很难流传开。 现在从字数分析 唐诗,一般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题材广泛,但风格偏豪放大气。一篇作品最短不到20字即可完成。比如众所周知的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18字,一幅画面便在我们眼前展开,而如果用当今的白话文,恐怕要用几百字来描述。 宋词,篇幅开始加大,虽也有辛弃疾的豪放派,但婉约派的阵容也不可小觑。随手翻开一本宋词,多是描写闺情离怨,每篇字数也通常是唐诗的数倍,例如吴文英的《夜游宫》。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澹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全篇57字,文中心理活动开始增多。 元曲,开始扩充到或千字或万字,比如大家熟悉的孔尚任的《桃花扇》、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明清小说,代表作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每个篇幅,更是不下几十万字。 而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少则20万字,多则2000万字,甚至还没连载完。 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篇幅很像“熵增定律”的体现,不知以后的文体又将发展到何种地步,我们且拭目以待吧。 今天配的音乐是The Moments的《I Don't Wanna Go 》 “When you and me, Were all I ever dreamed o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