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面子

 听雨的秘密花园 2022-08-06 发布于上海

今晚重温《曾文正公家书》,看到里面一段话:“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我看着这段话,一字一句细细体会,感悟。不得不说,这短短两行字将我拉入很多回忆之中,有童年,有少年,有此刻。

尤其是童年,让我想到了夏季那一个个傍晚,我看着那位老人淌着汗珠,却满脸带着欣慰的笑。

“勤苦俭约未有不兴”,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和“俭约”相比,我对“勤苦”的感受更深刻。

我依旧记得姑姑在春节时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们家有个特点,那就是勤劳,肯吃苦,你看看你爸爸兄弟三个,他们每个都是。”

我对爸爸和叔叔们的的勤劳印象还不太深刻,因为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

但我清晰地记得几乎在我童年的每一天,奶奶奔波劳碌的身影,还有爷爷。

爷爷在我生命的早期一直在外教学,很少回家,我很难见到他,更别提了解了。

在我八岁时爷爷退休回了家。

很多人会以为一个人退休后会开始追求世俗意义上轻松享乐的生活,但事实是,我六十岁的爷爷比一般的农家人更勤劳。

在我八岁那年暮春的某一天,我看到一个个陌生人抬着一块块牌匾走进我家时,但我并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爷爷退休了,他们是来送他的,而今以后的时光,爷爷会长期在家,我的人生也会在某种意义上发生转折。

我站在院子里,看着一块块牌匾被抬进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牌匾。

我记得当时有一面几米长的大镜子横靠着院墙,我走上前,看到我小小的身影,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笑着同我一起看镜子,镜中倒映着枝繁叶茂的槐树,还有匆匆来往的人。

后来那面大镜子被放在了堂屋的右墙上,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整个房间映入其中。

左墙即是成排的书架,摆满了看似翻了很多遍的旧书。

正中的墙壁上则挂起了其他大小不一的牌匾,几乎每个牌匾的右上角都用红漆竖着写了一行小字:“赠:******

其中有一块牌匾深深地吸引了我,镜框内是一只造型精湛的孔雀,用羽毛细细地拼接,通上电后,不仅会闪闪发光,还会发出声声清脆鸟鸣。

而我则每天在牌匾下的八仙桌上写字,做算术。

我以为爷爷退休了会好好休息下,但我发现我错了,这是一位闲不住的老人。

在周末下午,他偶尔会摊开棋局,给我讲清规则和玩法。

爷孙两人便开始对弈,只至暮色降临。

或者在二胡上滴上松香,端坐在廊下,闭着眼,很认真地拉出一首首曲子。

或者拿起锄头,修整花圃,家里的小花园和由一整块条石搭起的花架都是出自爷爷之手。

或者翻开歌谱,教我和同学们唱歌,《澎湖湾》、《一剪梅》这些都是爷爷教我的,虽然我五音不全,但还是记住了调子。

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学会看谱子,但是任何歌曲,只要有音谱,爷爷就能一句句唱出来。

说到这儿,也许很多人认为爷爷的生活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

其实这只是他生活的一小部分。

因为爷爷骨子里藏着对生活的不屈,对现状的从容,以及对大地的热爱。

以上仅仅只是他业余的消遣,爷爷大部分时间选择在田间地头忙碌,甚至比一般农人还要勤劳,还要忙。

有一段时间,几乎在每一个放学的傍晚回到家,我总能看到爷爷的白衬衫上沾着草绿色的污渍,那是青草留下的痕迹。

爷爷脸上流着汗却也带着笑,告诉我今天又割了多少草,或者向我报告他的各种新发现,比如在草面子中加入一点盐,鸭子会更喜欢吃,也会吃的很多很欢快。

他在忙碌,也在探索,退休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新的生活。

他需要适应,需要在新的境况中找到自己的寄托和所在。

在常规的农活之余,爷爷发现田间地头或者房前屋后有很多肆意生长的野草,而这些很多人将其视作麻烦。

而爷爷却看到了它们的价值。

于是,他每天在我出门上学之后便去田间割草,然后堆到地头晒干,再一捆捆的扛回家,堆在屋顶。

那个夏天,爷爷割了很多草。

初秋的时候,天气开始转凉,草木也走向凋零,爷爷的劳动告一段落。

他请了一位师傅来打草,那师傅是夫妻二人,开了一辆打草机过来,将架子搭上房顶,将干草一束束填进机器。

我看到那条用于传输的履带很快便鼓起来,空中尘土、草屑飞扬。

接口的麻袋里,渐渐被打成细末,带着余温的草面子堆满。

机器轰鸣,直至所有的干草都成为了可以作为鸡鸭饲料的草面子。

爷爷很聪明,他知道我家用不了这么多,便将工费折算,将多余的草面子直接卖给打草机师傅,自家只留下几袋使用。

也就是说,这一个夏天,爷爷的辛劳换来了家中鸡鸭一年的吃食,还有卖掉草面子的钱。

我当时并未关心爷爷卖了多少,想来也不多,毕竟草面子价格并不贵。

爷爷去割草,更多的原因是充实生活,填补退休后的大段时间,更主要的也是不想暴殄天物。

农家总会充分利用大自然赐予的任何材物。

像妈妈口中可以用来烧火做饭的树叶,爷爷眼中无人理睬的荒草,在他们那儿都可以转换为看得见的价值。

清扫树叶既整洁了路面,又为家里添了柴火。

割掉田间地头的荒草,可以促进庄稼更好生长,又可以打成草面子喂鸡喂鸭。

虽然这对于青草来说并不公平,毕竟算是剥夺了它们的生命,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帮助了鸡鸭,清理过荒草的村庄也干净整洁了许多。

割草,打草面子,这也许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也反映了一句话:“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

只要你善于观察,只要你勤于学习,喜欢琢磨,无论身处怎样的绝境,你都可以一点一滴积累能量绝处逢生。

这个能量可以是学识,可以是技术,也可以是思考。

这是我童年的事情,二十年后,当我再次回到老家,故作轻松地和弟弟妹妹们一起翻看爷爷的遗物。

弟弟拿起一个本子说:“姐姐,这是你的日记本吗,爷爷还留着。”

我克制住内心的颤抖接过本子,摩挲着封皮:“确实是我的。”

我翻开来,发现自己并没有用完就搁置一边,后来爷爷用它做了记录本。

我随手翻开一页,里面记着:“199***日,草面子卖出*斤,得122角。”

二十年前的记忆瞬间涌来,我又想起那个夏天。

我匆忙走到阳台,眼泪再也绷不住。

原来爷爷那么在意他的劳动,虽然只有几元几角,但也细细记录。

因为这是一位教龄37年的老人第一次开始真正过农家生活。

他要为自己找点事情做,他在意的并不是赚多赚少,而是能不能让自己忙起来,有那么一点点可以看得见的价值,至少不是虚度时光。

我想我懂他,就像现在的我,想要紧紧抓住生命赐予的时光,去体验,去行动,去一点一滴体验活着的感觉。

空想令人抑郁,实践让人微笑,因为我知道我沉浸其中了,我知道我在用实际行动去与时光共鸣。

我不知道将来我会拥有怎样的生活,但我知道,不管是家务还是工作,不管是读书还是听音乐,我都想细细地体会,因为这让我感觉我还活着,真实地活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