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清铭: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中原高考678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原文】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重要?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即使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留不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即使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愿意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门,却极少拥有一扇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还记得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窗了。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光谱仪鉴定黄金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照在他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选自《阅读与作文》)

【赏析】

本文的亮点如下:一是文章标题“书窗上的那轮明月”新颖别致。“书窗上”是对“那轮明月”的修饰,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限定,又很好地彰显了主题;“那轮明月”的暗喻极具诗意,象征精神文明。二是文章颇具思想性。作者通过对一些沉迷于物质享受而不读书或以功利之心读书的人的刻画和描写,表达了无奈与伤感,同时流露出对书窗明月闲读书的深情向往,意在唤醒人们读书的兴趣。三是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