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14日,也就是《双十协定》签订仅仅4天后,国民党第11战区的3个军便在蒋介石的指挥下,从郑州出发,沿着平汉铁路气势汹汹地向北挺近。 在平汉铁路沿线,有保定、正定、彰德府等一系列战略要点。如果国民党军打通平汉铁路,就能够将晋冀鲁豫、晋察冀根据地一分为二,华北地区的战略形势将会天翻地覆。 更关键的是,国民党军一旦顺利占据华北,必然会严重阻挠我军进入东北的计划,“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大方针很有可能成为泡影。 用围棋术语来讲,平汉铁路就是所谓的“急所”,是双方势力消长的关键所在。 ![]() 平汉铁路线路图 正因如此,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刚刚在上党战役中痛打晋绥军的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火速东进,与太行、冀南、冀鲁豫三个军区会师,在邯郸以南将国民党军挡了下来。 双方摩拳擦掌,一场大战已经迫在眉睫。 就在这个剑拔弩张的时刻,10月30日,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突然向全国发布通电,宣告起义了! 高树勋阵前起义,直接将国民党军的阵线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刘伯承、邓小平趁热打铁,指挥部队迅速分割包围敌军,仅仅用了3天时间,堂堂的国民党第11战区,就基本只剩番号了。 高树勋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到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杨得志的耳中,他哈哈大笑:“13车粮食换来一个军,值了!” ![]() 解放战争时期的杨得志 杨得志为何会这样说?今天衔笔就来讲讲这段故事。 看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衔笔书史 1941年的秋天,在冀鲁豫军区的历史上,是段难熬的日子。 从这一年夏末开始,山东、河南交界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玉米高梁几乎颗粒无收,老百姓已经开始剥树皮、挖草根了。 这场旱灾虽然规模不大,却正好发生在冀鲁豫军区的核心区域。老百姓都吃不上饭,就更别提军粮供应了。 战士们吃不上饭,战斗力大大下降,让时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愁得发慌。可纵使他有三十六计,老天爷不配合,也只能徒呼奈何。 没办法,杨得志只得向冀鲁豫行署求援,希望地方上的同志能够帮部队解决这个燃眉之急。 部队吃不上饭,这可是个大麻烦。接到杨得志求援的消息后,冀鲁豫行署的工作人员四处奔波,好不容易才在尚和县(今河南濮阳)一带收购到了50多车粮食。 听到这个消息,杨得志仿佛遇到及时雨一般,马上命令冀鲁豫五分区司令员兼第一旅旅长朱程带人去接收粮食,同时亲自带人整理库房、收拾粮仓,只等着粮食入库了。 ![]() 朱程烈士雕像 没想到,几天之后,杨得志没等到粮食,却等到了一个让他气炸了肺的电话。打来电话的,正是去接粮食的朱程。 朱程告诉杨得志,当他们押着粮车,路过清丰县境内的宋村时,国民党第39集团军的一支部队突然冲了出来,不由分说,就把这50多车粮食截下了。 面对第39集团军的强盗行径,朱程出于维护统一战线的考虑,没有贸然发生冲突,而是硬压着火气,和对方的指挥官磨了好几个小时的嘴皮子,想要和平解决问题。 没想到,对方的指挥官不仅油盐不进,还堂而皇之地耍起了无赖:“你们八路军不是讲联合吗?这粮食,我们就先“联合”了!” ![]() 正在开饭的国民党军 听完朱程的讲述,杨得志火冒三丈,对着话筒吼道:“欺人太甚!你给我把村子围起来,限他们一天之内把粮食交出来!过时不交,就武力解决!” 朱程要的就是杨得志这句话,他马上带领部队,在村外拉开了阵势,要求对方马上交出粮食,否则绝不客气。 见八路军动了真章,对方指挥官心里也不禁一阵阵发毛。他一边以粮食已经发下去、不易收缴为借口拖延时间,一边紧急向附近的同僚要求救援。 僵持了大半天之后,朱程见已经收回了大部分粮食,又得知39集团军的部队开始往宋村集结,担心出现更大的危机,便撤除了包围,回到了军区驻地。 一见到杨得志,朱程便气哼哼地说道:“司令员,这样不行,还是得打!” 与怒气冲天的朱程相比,此时的杨得志却出奇地冷静。他心平气和地问道:“粮食丢了多少?” 朱程没好气地说道:“少了13车!” 杨得志沉默片刻,叹了口气:“算了,都是抗日队伍......” “算了?!”还没等杨得志说完,朱程就跳了起来,“那都是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支援咱们打鬼子的,怎么能给他们?!要是你不下令,我就自己去打,回来你再处分我!” 杨得志一拍桌子:“行了!这是粮食的事吗?懂不懂什么是统一战线、共同抗日?这是政策!” 见杨得志发了火,朱程也不敢说话了。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短短一天时间,司令员的态度怎么转了180度? 原来,在给朱程下完命令后,杨得志就后悔起来——万一部队真与39集团军发生冲突,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一贯眼里不揉沙子的杨得志,之所以如此瞻前顾后,原因就在39集团军司令、前西北军将领高树勋身上。 ![]() 高树勋 在西北军这支颇具传奇色彩的军队中,高树勋的名头,起初并不像孙连仲、韩复渠等所谓的“十三太保”这样响亮。 然而,与这些人相比,高树勋有一段更为特殊的经历:他在冯玉祥将军的直属护卫队里干了整整8年,从手枪班班长一直做到了直属队队长。 这段经历,使得高树勋深受冯玉祥将军的影响,也继承了冯将军坚决抗日的意志。 因此,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高树勋始终保持着对日寇绝不妥协的态度。这一点,在西北系国军将领中,可以说是相当少见。 ![]() 冯玉祥将军 更关键的是,在“抢粮事件”发生半年多以前,高树勋“大义灭亲”,除掉了自己的结拜兄长、妄图拉着部队投靠日军的石友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连刘伯承师长都对他大加赞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13车粮食与高树勋发生冲突,不仅不利于抗战大局,更会对八路军的整体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考虑到这两方面因素,杨得志决定忍了。 可杨得志万万没想到,自己顾全大局的行为,却被高树勋解读为软弱可欺,不仅对抢粮一事不加解释,还派兵占领了清丰县内一个叫东北庄的村子。 从东北庄到冀鲁豫军区的驻地南乐县,路程不过50多里地。高树勋来这一手,摆明了就是要抢地盘。 别人已经欺负到家门口了,杨得志自然不可能再忍下去。他当即亲自率领南下支队与教导三旅第七团,趁夜色团团围住了东北庄。 ![]() 八路军机枪小组 正在睡梦中的国民党军,突然被密如雨下的枪声惊醒,他们一边手忙脚乱地组织抵抗,一边连珠炮似地向高树勋发电,要求火速前来救援。 这些求援电报在飞向高树勋司令部的同时,也被八路军截获到了。看着这些电文,杨得志不禁有些得意:快来吧,怕的就是你不来! 原来,在出兵之前,杨得志已经谋划好了一盘大棋:包围东北庄的,只不过是教导三旅七团3营,而真正的主力,已经在东北庄两翼展开,就等着援军一头撞进来。 在杨得志看来,既然要打,就要一次把高树勋打疼,打得他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然而,3营围着东北庄佯攻了两天,远处的公路上还是静悄悄地毫无动静。杨得志不禁有些纳闷:高树勋究竟在打什么哑谜? 第三天清晨,谜底终于揭晓了——高树勋的部队之所以姗姗来迟,是因为他们竟然一下子派来了4个团! 杨得志此时面临的情况,与锦州之战前的态势颇为相似:准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这客人怕是不好“招待”了。 此时,高树勋的4个主力团已经将3营团团包围,发起了三面进攻。内有守军、外有强敌,3营面临的局面已经岌岌可危。 杨得志看着犬牙交错的战场,大脑飞速地运转着:在这样的重重包围之下,如果贸然冲进包围圈去接应3营,反倒替敌人简化了局面,到时候敌人内外夹击,这仗就彻底败了! 既然乱,就要乱到底!杨得志咬着牙下达了命令:“主力部队继续展开,从背后包围攻击敌人!” ![]() 杨得志的这一招,彻底把战场搅成了一片浑水——以东北庄为中心,八路军和国民党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战场上画出了3层同心圆。 这么复杂的局面,让国民党军指挥官的大脑彻底“超载”了,在兵力占据极大优势的情况下,竟然下达了全部撤退的命令。 在这场战斗中,国民党军扔下了600多具尸体,还有200多人当了俘虏,当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 反观八路军这边,虽然成功夺回了东北庄,但损失同样不小:位于战场最中心的3营,伤亡达到了250多人。其中打得最艰苦的9连,伤亡人数更是达到了90%以上。 看着牺牲的战士,杨得志的心里在滴血,他咬牙切齿地说道:“高树勋,我早晚和你算这笔账!” 然而,还没等到杨得志的誓言实现,高树勋的第39集团军,就遭到了更大的打击。 这一年冬天,日军集结重兵,向着高树勋的部队发动了猛攻,誓要拔除这颗碍眼的钉子。 几仗下来,第39集团军损兵折将,伤亡达到了5000多人。高树勋连番向四邻的国民党军队求援,可他们全部以“上峰没有命令”为借口坐视不理,仿佛39集团军的死活,与他们毫无关系。 直到这时,高树勋才彻底明白:在蒋介石眼中,他们这些“杂牌军”只不过是耗材,和日军拼个两败俱伤才正合他意。 ![]() 借刀杀人,一向是蒋介石的拿手好戏 就在高树勋走投无路时,日军的攻势突然停了下来。迷惑不解的高树勋派人四下侦察,才明白过来:杨得志的部队动手了。 从日军进攻高树勋部那一刻开始,杨得志也同时向冀鲁豫军区下发了备战命令,要求部队尽快筹措粮食弹药,准备援助39集团军。 虽然之前两支部队结了“梁子”,但“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道理,杨得志还是非常明白的。 在八路军的支援下,高树勋得以率领残部,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当他们通过陇海铁路时,按照杨得志的命令,八路军还将收容到的39集团军失散士兵和武器装备,都还给了高树勋。 见杨得志如此不计前嫌,高树勋深为感动。临行前,他握住八路军指挥员的手,激动地说道:“八路军对我仁至义尽,请给杨司令带句话,从今往后,我绝不与八路军作战!” 听了高树勋的话,杨得志不禁有些感慨,他对身边的指挥员说道:“毛主席说,'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这句话是真理啊!” ![]() 毛主席在延安演讲 在之后的几年中,高树勋的确践行了他的诺言,不但再没有与八路军发生摩擦,当八路军地下工作者王定南被汤恩伯抓捕时,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上下活动,最终将王定南从监狱中救了出来。为此,高树勋险些被蒋介石以“通共”名义逮捕。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事件,让高树勋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促使他走向了率部起义、追求光明的道路。 起义成功后,高树勋在刘伯承面前,再次提起了与杨得志“不打不成交”的往事:“当年我抢了杨司令的粮,没想到日本人打我时,蒋介石不救我他救我,我要知恩图报啊!” 正是听到了这番话,才有了本文开头杨得志口中“13车粮食换一个军”的笑谈。 在谈笑过后,杨得志又感叹地说道:“看样子,政策工作不可小看,有时比打仗还管用呢!” ![]() 杨得志将军 正因如此,在之后的戎马生涯中,杨得志愈发注重思想政治和统战工作的作用,最终成为了文武双全的一代名将。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谨以这篇小文,向杨得志将军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