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zjp67 2022-08-07 发布于福建

  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出自清代学者郑板桥的《赠君谋父子》。多读有益身心的古代典籍,能开阔眼界,增长智慧;少花精力在与自己无关的闲事上,能滋养个人的精神,有益健康。古书,是人所必读的蕴涵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古代优秀文化典籍,是讲道谈德的修身齐家、和谐社会之宝典。古书,是给人以道德的教化,是传达“道”与“教化人”的书;有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精髓,具体呈现为经、史、子、集。

  多读古书开眼界。古之圣贤,上观天文,观察到四时的变化;下观人文,了解到社会的人伦关系。读经,能从记载着恒常不变的“道”之经书中,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自然变化的规律,明白众缘和合的奥秘,进而使人明道。中国的史集书林包含着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读史,能从蕴涵着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思想文化遗产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进而使人明智。

  多读古书开眼界。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言论之大成的子,彰显了古代的读书人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志向,致力于把自己的所学所能为社会,为天下太平有所贡献。《老子》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戒除自己的贪心,要知足常乐。《韩非子》让人如何明辨身边的人,是君子还是小人。读子,进而使人明修身。大部分是诗歌、散文、书信、游记等文学作品的集,给出做人与齐家的标准。读集,进而使人明做人。

  多读古书开眼界。有益身心的古书,以儒家居多。而作为儒家心法的《中庸》则值得反复研读。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庸之德,让古代国人形成了中和思维与行为方式。在面对现实人生诸多具体选择时,中和思维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中正适度地找到一个均衡的支点,使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并让对立双方归于统一。在生活中,守中、不走极端,已成为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中和思维,就是正确把握度的合道、协调好关系的积德、有益于社会和谐的中用。

  多读古书开眼界。读经历史检验过的古书,内在知识的芬芳随时间历久弥香,扑面而来的是古人智慧的凝结。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地读古书,不仅可结识古人,而且还能与其灵魂进行深度的交流与辩论;不仅能蓄精养神,而且还能领悟古时圆融的智慧与思想。让人从中获得知识沐浴,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中,逐渐排遣心理上的烦恼,进入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自己的忙碌沉迷。

  少管闲事养精神。闲事,是指琐碎之事、个人得失之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明白做人做事的尺度、底线与边界。出界,就意味着出局;越线,就等于是越轨。与其被无关紧要的人和事,扰得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不如多读古书开眼界,不断地修养身心。不管闲事的人,心里总比其他人多出一分春意。这样才能使肌体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如酶、乙酰胆碱,并促使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和脏器的代谢活动,达到相应的中和平衡,以利身心的健康。

  少管闲事养精神。不明因果,不分黑白对错、不辨真假善恶地帮助他人,不一定会收获好的回报。少管闲事,不干涉他人生命,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是最好的礼貌。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不用自己的生活,去丈量他人的生活;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他人的价值取向。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同,不要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多管闲事,最可怕的是自以为聪明,站在高人一等的地方指指点点,假精灵地去做不该做的事,说不该说的话。

  少管闲事养精神。谁也不愿自己的人生在干涉和打扰中度过。少管闲事,给生活留出呼吸的空间,不被琐事纠缠,能让自己与他人保持舒适的状态。少管闲事,懂得在人际交往中留有分寸感,显得智慧且又有涵养。少管闲事,就是以精力为导向,多快好省地积德。少管闲事,不等于拒绝提供任何帮助,而是帮助他人,要有原则有底线。只有帮人他人的真心所需,并且以事为媒,量力而行,善巧方便,随缘积德,悄然聚能,主动布场,才能逐步提升个人的德性能量。(冯少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