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为休产假咨询了很多人,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多的休够应得的假期。没想到问了一些同事,居然有提前返回职场的。实在没有参考价值的情况下,我研究了一下北京市的最新政策,最终休了98天基础产假+60天福利假+15天难产假。后来老公表示可以把他的陪产假转给我,在如此“卷”的职场环境下,我并未笑纳。毕竟,有人三个月就返回职场,提前一个月进入工作。在国家鼓励生育的大背景下,产假的政策是延长的。但真实的形势却不容乐观。我个人2021年10月怀孕,当年12月的年终奖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基数堪比3年前刚刚入职的水平,和近两年的水平根本没法儿比。要知道,年终奖一方面是基于本年度工作表现,一方面是和司龄强相关。在工作表现稳定,司龄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我的年终奖可以说是惨遭滑铁卢。 2022年4月的年度调薪(全员普调)也是让人发指。连休产检假,都遭受到了无端质疑。提供了挂号单、住院证明的情况下,休假申请居然被驳回,要求提供检查报告。弱弱的说,我觉得检查报告涉及个人隐私。而同时期的很多其他孕妇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不公和变故。最悲剧的是惨遭辞退的,既没了工作,也没地儿去领取生育津贴。一些人表示公司只让休128天,不让休158天,不承认北京的30天福利假政策。甚至有很多人表示,为了保住工作主动提出愿意128天回去上班。有想休158天,但公司只批准128天的姑娘,想仲裁,又怕影响仕途,权衡之下又放弃。相比发达国家,我们的产假制度执行起来也真是百花齐放。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大部分员工有20天左右的带薪假期。美国于2020年2月通过一项法案,每年为员工提供60天至12周的带薪假,这期间能拿到月薪的66%(上限)。而我们,虽然提倡158天产假,但企业落实困难。男性15天的陪产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已经有人大代表提出延长男性的陪产假,一方面是为了男女平等,一方面是增加男性在家庭生活中的承担。很多发达国家,不仅有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还有产假、育儿假。我们的育儿假却是形同虚设。北京的政策是: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每人享受5个工作日/年的育儿假。但我在公司休假申请中,并未找到“育儿假”这个选项。而在发达国家,孩子3岁之前父母都是有育儿假的。除此以外,政府也会通过提供公立保育服务和保育补贴来分担女性育儿压力。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在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母亲都有18周左右的育儿假,且能拿到部分薪水。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最新指令,到2022年,所有成员国必须提供至少4个月的育儿假,其中 2 个月可以由父母一方转让给另一方使用。德国和瑞典走得更远,分别提供 14 个月和 16 个月的育儿假,全部都能由父母共同使用。芬兰现在为所有男性提供 7 个月的育儿假。在墨西哥,“儿童看护”计划提供每天至少 8 小时、每周至少 5 天的托育服务,配有合理的工作人员比率、富有营养的食物和一项教育项目。我们面临的却是日益增长的高昂的月嫂、月子中心、育儿嫂等的费用。北京30天的月嫂,基本都在1.5~1.8万,而42天就是两万以上了。寸土寸金的北京,很多人家里住不下月嫂,只能去四万左右的月子中心,负担更重。育儿嫂的费用也是居高不下,北京新手育儿嫂一个月8000元。相对有经验的育儿嫂也都是一万起步。北京的育儿嫂大多不租房子,因为北京房租比较贵,所以都要住在家里带娃,请育儿嫂的人家还需要一个足够大的房子。所以,才会有很多女性选择全职在家带娃,因为自己辛辛苦苦忍辱负重上班的钱与其给育儿嫂,不如陪伴自己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