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常心舟 2022-08-07 发布于重庆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是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城市更新提升是重庆发展的最强动力,城乡融合是重庆发展的最高境界。助力乡村振兴,艺术大有可为。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要用好艺术的力量,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之美、乡土之韵,努力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面向乡村世界的艺术研究服务。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发挥好艺术理论与学术研究的作用。一方面,艺术理论工作者要从艺术史、建筑史、美学史出发,考察古往今来美学与乡村建设的历史沿革、审视古今中外艺术与乡村建设的辩证关系,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历史经验与现实参考,推进艺术与乡村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环境治理的嵌入相融,及时总结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凝练形成具有我市艺术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另一方面,艺术理论工作者要从参与实践的角度推进美育的传播,在农村地区开展美育活动,进行乡民审美的熏陶与引导,带动乡村美育教育。如四川美术学院在北碚区柳荫镇开展美育研学活动,设置美育厅、专题展、博物馆等进行公众美学滋养。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审美需要与提升审美品位,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此外,发掘隐藏于乡村的民间艺术、非遗项目,通过跨区域学术团队关注、多学科理论团队研究,提升社会关注度,促进可持续创新发展。

面向乡情社会的艺术创作服务。新时代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再次展现“山乡巨变”的壮阔图景。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带来强烈的感官审美体验与日常精神生活的满足,是我市作为西部艺术重镇的重要支撑。我市创作的经典美术作品《收租院》《父亲》等,以艺术作品作为载体记录着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体现了美术创作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品位。在乡村振兴的宽广道路上,艺术家要深入乡村生产生活场景,用敏锐的触觉、生动的笔画,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为村民院落进行美学塑形,在田间地头开展艺术造型,让乡村社会呈现新风貌,成为打卡体验胜地。以对乡村、乡民爱得深沉、持久、浓烈的情感进行抒写、抒怀、抒情,将驻村干部开拓奉献的伟岸形象、农民朋友自强不息的奋进状态、农村移风易俗的乡风乡貌和生态休养恢复的壮美场景,用国画、油画、水彩画、雕塑等手段及墙绘、涂鸦等形式讲述乡里乡外的当代故事,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美术作品,体现本土艺术扎根本土、深植尘土、厚植沃土的乡亲乡情乡土创作特色。

面向乡土赋能的艺术设计服务。围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作为规划和协调人—物—环境关系的美术设计理应服务时代发展需要。紧紧立足我市大农村、大山区特有的自然旖旎风光、乡间风情民俗、特色农林特产等资源,以“创新设计+乡村”为手段,将美术设计融入乡村生产生活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助力乡村产品标识化完善、乡村产业链条化布局、乡村产能规模化形成、乡村业态多元化发展。要突出乡村产品创意设计,产品包装由单调向多元、产品形象由粗糙向精致转变,艺术化浸入乡情乡愁元素,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增强吸引力、关注度,让产品外观亮起来。要优化乡村产品生产流程设计,完善供销链条、整合产销一体,提升生产效率、彰显规模效应,让商品流通快起来。要注重乡村产品溯源设计,构建并关联各方采购、生产、加工、购销大数据和资讯平台,强化质量安全卫生环节管理,确保消费者放心,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要加强乡村发展的组织设计,创新乡村组织治理,疏解认知堵点,消除沟通难点,便利乡民生产协作、行动一致,形成利益共同体。要激励艺术设计师贴近实际生活,倾力服务乡村设计,持续探寻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特色住宿餐饮、农事体验、文创购物上发力,共同推动“文+艺+旅+商”产业化发展模式持续壮大,提高乡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本文系市中特中心重点委托项目:2021ZTZD22成果)

来源:重庆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