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坐落在沪东江湾地区长海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长海医院,可以说是一家蜚声中外的军队医院,也许到过此地的朋友们,都知道医院内有一幢形状十分怪异的三层楼房,站在地面上,与大楼的距离太近,你的双眼似乎难以看清这幢楼的“真实面目”,如果你登上与该楼相邻的住院部,从七、八层以上俯视这幢楼,顷刻间也许会被惊呆,因为这幢楼酷似停在机坪上的一架双翼飞机,所以,这幢楼就被当地人叫做“飞机楼”,而它建造时的名称则叫做“中国航空协会楼”。 早在19世纪后期,中国人已经从各种报纸上的片言只语中知道西方人正在研究和制造一种能像鸟一样在蓝天上飞行的船,媒体称之“空中飞舟“,于是人们习惯叫它”飞舟“、飞船”,当然,也有称之“飞机”者。但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是是怎么在天上飞的。 上海出版的《点石斋画报》的记者们在文中介绍了许多飞船的形状,比如有的像鸟那样拍打双翼飞行,有的像有一对可以拍打的翅膀,人们总之希望亲自一睹飞机的真面目的心情可想知。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 ![]() 1911年,一位叫环龙的法国飞行师应邀到上海作商业性飞行表演,他将一架单翼、一架双翼的Sommer式教练机,通过邮船运抵上海,在上海万国体育会的江湾跑马场进行组装和试飞,一切良好。在5月5日前夜,这架飞机又不露声息地悄悄飞到了市中心的英商跑马总会的跑马厅,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按照原本计划准备在5日的上午进行一场飞行表演。 这是一次“嘉年华”,跑马厅内的门票早就销售一空,而这一天,又是中国农历的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静安寺也有盛大的庙会,于是,从跑马厅到静安寺一带挤满了无数的人群,人们都在期待着亲眼观看那只可以载人升天的会飞的“大鸟”。 环龙驾机正常升空,在空中盘旋几周,经过之处迎来人们的欢呼声、惊叫声。而此时飞机突然熄火,飞机出了故障,按惯例环龙可以弃机跳伞,但他看到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后,立刻意识到,弃机可能造成数以百计的贫民百姓人员伤亡,逐决定驾机到跑马厅迫降,事故就这样发生了——环龙坠机身亡。 ![]() 第二天上海各报对环龙的高尚品德和献身精神大加赞扬,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还在“顾家宅花园”(即今复兴公园)建立“环龙纪念碑”,并把一条马路命名为“环龙路”,就是今天的南昌路。环龙牺牲了,但他让上海人民第一次亲眼见到能载人飞行的飞行器——飞机。 到了1918年,设在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局开始筹建飞机制造厂,1927年在上海的虹桥建立虹桥航空工厂(址在今虹桥国际机场内,解放前的虹桥飞机场是军用机场),两年后有人专门模仿法国的Caudron 式飞机生产了改良的“成功第一号”教练机,但最终由于技术和资金的制约,这种飞机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中国的飞机制造尚处于发切阶段。 1932年爆发的一·二八淞沪战争中,日军出动飞机轰炸中国军队和居民区,闸北顷刻之间成为一片废墟。20年代是闸北市政发展较快的阶段,闸北的建筑大多是三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里弄住宅,战争结束后,只有恒丰路、裕通路那里的一排三层楼民宅免遭劫难,孤零零地竖在一片废墟中,于是这条弄堂,以及附近的地方就被叫做“三层楼”,是上海知名度较高的地名,以前41路公交车站在这里的站名就被叫“三层楼”。 ![]() 飞机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渐渐被国人认识,于是在战争结束后,全国以上海为中心掀起了一次“爱国捐机”活动,动员国民有钱出钱,无钱出力,积极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同时上海又积极发行航空救国债券和彩票,筹款建立自己的“航空基金会”。 1933年元旦,中国航空协会终于在上海成立,协会聘请王晓颖、王正廷、史量材、林康侯为常务理事,展开活动。中国航空协会的宗旨是:提倡国民航空事业,研究发展航空技术。总之,“航空救国”成了当时最热门、最时髦的话题。 中国航空协会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航空基金会以各种手段和渠道获得的基金。它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社会团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根据计划,要定期举办专业和业余的航空产品设计比赛,建立一个航空成就的陈列室,介绍航空成就,普及航空知识。 ![]() “大上海计划”于1929年开始启动,先期完成了部分道路建设,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立博物馆、上海市立图书馆、上海市医院等建筑建设,工程尚在建设中就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战争,工程被迫停工,战争结束后重新开始,于是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将原用于上海市立博物馆的土地中划出大约10亩土地,建造中国航空协会大楼,这幢楼由“大上海计划”的总规划师和建筑师董大酉亲自设计。 由于“大上海计划中的大部分楼的设计早已完成,部分已经建成,其基本式样或风格是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宫殿,如果这增加的中国航空协会大楼也使用这种样式,显然会有建筑形制和使用功能上的冲突,如将其设计为完西式的楼房,又会与四周中国式的建筑格格不入,会破坏“大上海划”的总体风格,最后,董大酉决定大胆使用“仿生”的建筑原理,将船空协会楼的平面、立面、外观设计成酷似双翼飞机的形式。 ![]() 1935年10月12日航空协会楼奠基,主席王晓颖主持奠基仪式,上海市长及各界代表出席。1936年5月5日正式交付使用。上海久泰锦记营造厂以10万元中标营建。 飞机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机头”处为建筑主立面,正大门就开在“机头”处,门楣上刻“中国航空协会”,进入大门为大厅,这里是公共空间,相当展示馆的大堂,便于集中和分散人流。“机头”的二层是一个可容干人的报告厅,计划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或报告,顶层设计为平台,尤其是“机头”正上方,相围的栏杆形成三个“圆”,有人认为该设计仿自北京的天坛,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太极”图案。“前翼机身”为三层,均为协会的办公用房,“尾翼”二层,左右均设计为陈列室。 毫无疑问,在“航空救国”的高潮方兴未艾时,上海兴建了一幢酷似真飞机的“飞机楼”立即引起了市民的兴趣和关注,成为当时的重要新闻,于是市民们争着从全市各个角落向上海赶往“大上海”观看。不过,仅过了一年多,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上海一时沦陷,“大上海计划”宣告流产,这幢煙没在废墟中的“飞机楼”终被岁月的风沙掩埋遗忘。 早就知道“大上海”有一幢酷似飞机的“飞机楼”,也知道它离原上海市立博物馆址很近,但没去实地踏勘。因为前面已提到,这幢“飞机楼”是三层建筑,人站在它的面前,离它太近根本无法能够看清它像飞机的样子的。 大概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长海医院在靠近“飞机楼”的地方建造了一幢高层的住院楼,人们只要在住院楼五层以上的地方向下俯视,立即就能发现这楼下停着一架“飞机”。 “仿生”是参照生物的形状和行为特征等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不过,建筑物完全仿造飞机的形状,既背离了建筑自身的艺术特点,无美观可言,同时从实用角度讲,这种“仿生”会白白损失太多的建筑面积或使用面积,实在是得不偿失。当然,“飞机楼”在建筑上无艺术可谈,而它真正的意义是告诉人们,中国的航空事业曾经走过了怎样一段曲折而又漫长的道路。 ![]()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