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系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小播读书 2022-08-07 发布于广东

我们继续聊聊老子的《道德经》第32篇:自知。

这一篇也是《道德经》非常经典的名篇之一,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之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这些金句,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流传了几千年经久不衰。前面我们讲过,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石柱上刻这两行字:凡事勿过度,认识你自己。这两句话也深刻体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简单而深刻。

认识自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自己当然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了,我对自我认识还不深刻吗?其实还真的不是,我分两个方面来讲。

01

什么是自我意识?

首先,我们的对自我的认识,是来源于自我意识,我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一只小猪照镜子的时候,它不会意识到,对面镜子里面的人就是它自己,因为它没有自我意识,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很难记起自己2岁之前的片段,比如你是如何学会爬行,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者发现,我们在两岁之前,很难在镜子中意识到自己,我们没有“自我”这个意识,缺乏自我意识,记忆就没有意义,就一些没有意义的拼图碎片一样。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没有整合自己的经历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故事的能力,因为这个故事缺少了一个主角“我”。

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关于自己是谁的概念。等小孩慢慢长大,逐渐意识到,有一个存在称之为“自我”,我的思考,行为,情感都是源自这个自我。

其次,我们意识的“自我”,就是真正的自我吗?实际上,我们意识到的自我只是一个“幻觉”,在《自我的本质》这本书里面,作者告诉我们:自我是一种大脑的幻象,本质上是由周围人塑造的,它始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不是我以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

这个怎么理解呢?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是意识

我们以为自己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意识”主导的,但无意识才是我们行为的主导者,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我的幻象”,幻象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存在,而是我们并非自我意识到的那样子。

02

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的吗?

你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现在面对一面镜子,仔细观察你的左眼,在一段时间后再观察你的右眼。你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什么奇怪的事?

如果你将目光的焦点从左眼向右眼转移,随后再转回左眼,你其实看不见自己的眼球移动过程。你的眼睛在动,而你却完全看不见。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你观察另外一个人看镜子,那么你会容易地发现他的眼珠在转动,而我们自己却毫无知觉,这是因为大脑蓄意去除了我们在移动眼球时的视觉体验,我们所看到对世界,是大脑加工之后给我们看到的世界。

大脑有许多种方法来隐藏真实的信息加工过程,这只是其中之一。我们以为看见的世界是稳定的,但它实际上是大脑构建的结果。除非高度集中注意力,否则我们很难意识到,大脑会在加工过程中改变客观存在,因为我们假定世界稳定不变,而这其实只是一个幻象。

03

自我意识、大脑、自我行为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大脑、自我行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来打一个比方,自我意识就像是一个班的班长,而大脑才是班主任,而行为则是其他同学。

你以为你的自我意识是班主任,可以掌控一切行为,但实际上你只能掌控部分的行为,其他同学的行为,你无法完全掌控。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执行班主任,也就是大脑分配下来的任务而已。你感觉你可以控制班上所有同学的思想和行为,更多的情况下是,很多同学犯错误了,你只是事后才知道的。

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是我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的行为直接,并不是直接的控制关系,而你的大脑,在中间起到了协调工作,让你的自我意识相信,你完全可以控制你的行为,这就是自我的幻象,或者说自我意识的幻象。

当然,人类对内在自我的探索远不止于此,这只是冰山一角,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他一生都致力于探索自我的未知。

就像哲学家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我的心灵,它们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而头顶的星空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而心中的道德律,正是代表对人内心的探索,所以,对自我内在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一 End 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