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读书的中国人,一年读不完5本书

 新用户14286107 2022-08-07 发布于辽宁

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pexels

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

可能在经过书店时,你会发现这里正在举办相关的促销活动、公益讲座;可能你会在朋友圈刷到朋友晒出在咖啡店举着一本书的照片;可能你还会点开视频,看博主新更的书评vlog。

但你却已经想不起来,自己上一次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4月23日对你而言不过是又一个平凡的周五,只想早点完成工作,回家躺着刷短视频、看剧、打游戏。

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手机仿佛成为了人类的另一种“器官”。/ pexels

读完一本书,有多难?

“我当时布置了24本书的阅读任务,在一门课上读6本书,3周读一本书,应该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其实是有障碍的,因为太多时间花在阅读微信和其他社交媒体上面。”

刘擎在担任大学系主任的时候,希望他的学生能在大学期间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读本,却发现他们很难完成,他才意识到现在的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下降了。

刘擎教授的这番话,就像一记重锤,敲响了沉睡已久的警钟。

 刘擎教授的一番话,惊醒了很多人。/@腾讯新闻十三邀

当我们沉迷在短视频、社交媒体、游戏的丰富性、多样性、即时性时,自以为视野变得更开阔、观点变得更多元。实际上,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封闭、贫瘠。

花费太多时间阅读段子、小视频,每个时刻都是喜悦的,这会导致成年人的'童稚化’,不能延迟满足。”在刘擎教授看来,任何一种成长,特别是大学教育,都要求一种深长缓慢的阅读、长程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短平快。

“你作为一个重度使用者,你可能读了很多很多东西,最后你发现,你茫然若失,你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这就是我说的,在丰富当中变得贫乏了。”

刘擎教授的这番话,精准击中了不少人:偶尔读完一篇需时10分钟的微信文章,会恨不得发条朋友圈炫耀一下;虽然不刷短视频,却也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只是流连在各种博主的书评中,“马克”了个遍,翻读无二三。

 《吐槽大会》上,许知远吐槽张大大不看书。/《吐槽大会》截图

不可否认,短视频、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内容,但是,没有体系的“知识”,只是一盘稍纵即逝的散沙。

我们需要通过深长的阅读构建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知识高楼”添砖加瓦。

有的人受够了轻薄,有的人依然沉溺于“发笑”。/ 知乎用户@田可乐

赖声川在接受《十三邀》采访时表示,前不久在彩排戏剧时发现,现场观众在剧终时完全没反应。“他们是怎么了?是看不懂还是没感觉?难道这一年我们整个人类变慢了,或变笨了吗?

后来,他得出了结论,疫情期间不少人隔离居家,整天玩手机、打游戏、刷短视频,“可能大家还不太适应一个正规的东西”。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一分钟之内看完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习惯了“太长不读”的即时满足,习惯了只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们就无法再承载任何的绵长、深厚、多元。

无法想象,不读书的社会将变得多么可怕。

 疫情期间,史航读完了181本书,他说这是他至今为止读书最密集的时期。/@鹦鹉史航

我们正在丧失阅读的能力

连大学生都开始不读书了,更别指望疲于奔命的“社会人”。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所下降。

2019年,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了0.48本。

如果再刨去励志成功学、工具书、霸总赘婿小说等“闲书”,这个数字恐怕就所剩无几了。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如今阅读的形式更为多样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调查还显示,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9.69分钟,比2018年的19.81分钟减少了0.12分钟,仅超一成(12.1%)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与2018年基本持平。

对比鲜明的是,2019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41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不到其中的五分之一

 每一本书、每一个kindle都在等你翻开。/@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对成年人来说,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是指时间上的,也是指精力上的。

越来越长的通勤时间、无休无止的超时加班、难以推脱的应酬社交,还能挤出多少时间给“可有可无”的阅读?

每天要完成工作KPI、周旋于同事与客户之间、应付家长里短的琐事,奔波劳累一天,休息时只想刷视频、玩游戏放松放松似乎也情有可原。

不读书的好处,可能只有“搬家比较方便”吧。/ 知乎用户@圭多达莱佐

当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我们所做的事情也不得不碎片化起来。

快节奏催生的短视频、社交媒体,带着与生俱来的特质,完美地嵌入各种碎片时间。但是阅读,恰恰是很难碎片化的事情。

不少书籍,如经典大部头、长篇小说等往往需要用大段、专注的时间来消化,不然就变成了“翻书”,而不是读书。

长时间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不培养就会丧失。或许不少人已经在无意识中,失去了这种能力。

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写道:“大脑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却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就像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

阅读没有捷径,书籍有分“贵贱”

“没事就要多读书。”

从小到大,这句话,相信每个人都要听得耳朵起茧子了,但真正身体力行,没事就读会儿书的人着实少得可怜。

因为阅读和成长一样,都是“不舒服”的事。

于是,比起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我们迷恋上了各种阅读的“捷径”。

 还记得学生时代,我们会用MP3一行一行地看书,通宵看完几十万字的小说。/@琛等等

有的人只读书评,不读书,方便对外宣称最近又读了多少好书,戴好“爱读书”的光荣头衔。

李诞就曾问过许知远一个非常“刻薄”的问题:“你会找一些书评期刊,引用自己根本没看过的冷门图书吗?”

许知远不假思索地回答:“会啊,我看不了那么多书。而且我觉得一篇书评不一定低于一本书。

如今,不仅有文字版的书评,不少视频博主也会出一些读书vlog,点评自己最近读过的书。他们永远无法知道,“看完书评就等于读了书”会让他们损失多少阅读的乐趣。

 书单还可以成书出版。沉迷收集书单,却鲜少阅读也是一种“现代病”。/《一生必读的100本名著精选》

最近,“听书”也成为一股热潮,甚至有人认为:最终取代纸质书的不是电子阅读,而是网络电台。

喜马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喜马拉雅有声书收听报告》显示,高频有声书用户平均一年听书数量超过20本,有声书用户中Z世代(指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人群)占比第一,而收听量最高的有声书为《摸金天师》——盗墓题材的网络小说。

听书看似为读者拓展了阅读场景,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做家务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能“阅读”了,还不费眼睛了,甚至不需要专注。

实际上,这种不专注、不咀嚼的阅读模式,往往是无效阅读,只能用作解闷消遣,听的书也多是一些网络小说,难以从中获取知识和滋养。

 有声书已经成为很多人的“耳朵伴侣”。/《2019年喜马拉雅有声书收听报告》

即便真的捧起书籍,很多人也不会选择晦涩难读的专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在如今的畅销书书单里,不难看见“功利”二字,各种成功学、心灵鸡汤、捷径论、关系学等书籍高居榜首。

虽说人无贵贱,书却显然有着“贵贱”之分,正如不是每一部获得“龙标”的电影都是有内容、有思想的上乘佳作。

 畅销书榜单上,多是“有用”的书。/《2020多多阅读报告》

读书本就是一件“无用”之事,最不该与世俗功利挂钩,它无法明码标价、斤斤计较,但它对我们的影响是长远深厚、潜移默化的。

然而,“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所以,古往今来的无数名家大拿才会不约而同地推崇读书这件“无用”之事。

周国平写道:“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读书无用,却能为生活增添滋味。/ unsplash

王尔德说过:“正是你在不必要阅读时去读的那些书,决定了你身不由己时成为的那个人。”

乔治 · 马丁认为:“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阅读的益处无须赘言,只需要我们真正地行动起来,逐字逐句地感受那些值得被记住的文字。

点击下图

参与话题讨论

参考文章

[1] “明明想读书,但就是读不进去”你的读书习惯和人格有什么关系?丨KnowYourself

[2]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3]别骗自己了,听书不等于读书丨硬核读书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