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秋,上午刮了一点儿凉风,滴了两三点雨,经过毒日头的晒蒸后,进入一个桑拿模式,闷热难当,黏湿无比,大江南北,几乎所有人都在盼一场雨来。 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硬扛,乘荫纳凉,将过往的时光折叠成片,藏于记忆,注入笔端,在字里行间寻觅内心的清凉。有时候忽然觉得仿佛人到中年,千难万难,中年最像三伏天,汗流浃背不能流露,为了一日三餐,在职场小心翼翼,不敢轻言放弃,生活中有老有小,一地鸡毛,混乱不堪...... 谁不想岁月静好?但也得有人替你承担! 半生蹉跎之后才懂得,生活的答案,可以在诗词中找。阿城曾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绝境。他做了一个相对的补充:绝境是一个比喻,可能是你碰到的问题,每一次遇到棘手的事情,凭你的能量和智慧还有经验,都无法逾越,那么你在困境面前,就会哀叹、焦虑,虽然不甘,但内心深处也知道,困境是生活的常态。 就像这三伏天被我们厌弃,人到中年的各种无奈:一年四季,春花秋月最相宜,然而我们始终无法逃避夏日的炽,冬季的寒。年轻时总会感喟穷困,怀才不遇;中年常常遭遇病痛和变故;老了总要面对亲人朋友一个接一个地离去。而身处困境,人们往往不平则鸣,故而有一个成语叫“绝处逢生”。这被寄予希望的就是诗词歌赋了。 陆游曾这样面对三伏《夏日》:例谢门前客,深藏箧里书。衣穿但重补,饭足不求余。山溜鸣庭际,藤阴接屋除。何劳厌三伏,俯仰即秋初。其实,人生的诗,大多是建立在对现实苦难的正视以及对它的超越之上。对此,古人总结道:忧愤出诗人,诗必穷而后工。 对于陆游,我们知道他是宋代爱国诗人,我们最欣赏他的,就是那句“僵卧孤村不自哀”,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这是《宋诗精华录》给予陆游诗的评价。 从一开始,我们是从一首《钗头凤》了解到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这段爱情仅仅是陆游生命中的插曲,他生命的重心是他忠君爱国的思想,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爱国事业和文学创作,这也是最终使他名留青史的原因所在。 而陆放翁的田园诗,他把村林茅舍、农田渔耕一一摄入笔端,将山居景况一一写尽,诗句能深刻反映当时的阶级状况,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还有的生动地描写农民简朴勤劳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然我却爱他的闲适之诗,诸如游赏、读书、作诗、课儿、饮酒、赋闲、咏物、纪行、赏吟光景、歌咏节序等。在这些诗中他深深体味日常生活的情趣,刻画出日常生活的细腻感受。譬如这首《夏日》,炎炎夏日,不见客,惟读书,不讲究吃穿,听细小水流潺潺而过,藤荫连着屋前的台阶,这个时候何需讨厌三伏天呢,俯仰之间已到初秋了呀。 待读进去,再读出来,掩卷遐思,回味无穷,不觉看向窗外,浓荫满地,绿意深邃,以致将先前所谓的中年绝境都已忘却,愈发期待不远的金秋莅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