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虚竹怀远 2022-08-08 发布于山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孙怡,主治医师(辽宁省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邮编116011)。

主治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处方

①内服方

黄芪25克,党参、白芍各1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桃仁10克,苍术15克。伴性情烦躁者加柴胡15克,防风10克,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毫升,早晚各服100毫升。

②灌肠方

苦参、白及各15克,茜草10克,黄芪20克,党参10克,甘草5克。水煎取汁100毫升,睡前保留灌肠。

③西药

急性期选用氨苄青霉素每日4~6克或庆大霉素24万单位,口服磺胺吡啶,每次1克,日服3次,慢性期只服用磺胺吡啶。

疗效

25例中,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肠镜检查粘膜病变基本正常或仅有轻度炎症)23例,占9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肠镜检查较前改善)2例,占8%;总有效率100%。

按语

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病因病机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但更倾向于细胞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多用免疫抑制剂及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治疗,尤其是磺胺嘧啶及激素的应用更为普遍,因

此,我们选用此类药物作对照组进行研究。但此类药有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少数有粒细胞减少、排钾潴钠,血压升高,高血糖,增加胃酸,甚至加重溃疡及肠道出血等,故有的患者不愿长期服药,耐受不了较重的副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大肠,病因系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郁怒伤肝等,基本病机可能与脾虚气弱,湿热蕴结,血液瘀阻有关。经实验研究,本病大多数患者存在着脾虚气弱的表现和血瘀的客观依据,并且两者呈平行关系。因此,我们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除湿之法,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收到与疗效肯定的磺胺嘧啶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无副作用。

补阳还五汤是《医林改错》王清任为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而立。我们遵《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之旨,抓住脾虚气弱,血液瘀阻这一主要环节,根据中医异病同治之理,以古方新用,依然可获得脾健血行,粘膜水肿,出血消失,溃疡面愈合之效。同时合用灌肠方保留灌汤,其药理作用

黄芪是一种免疫双向调节剂,即在免疫反应偏低时,可使之升高,反应偏高时,可使之降低;党参可使肠管运动的紧张性下降;白及能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及愈合;茜草可促进血液循环和凝血;甘草为免疫抑制之剂,使诸药直达病所,以减少消化酶酸碱度和各种酶对药物的影响及破坏,调整机体免疫、抗炎、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修复损伤组织。中西医结合之方法既可提高疗效,亦可减轻磺胺嘧啶所致之胃肠道副反应、激素所致之排钾保钠,血压升高等反跳现象,从而达到相互协同的治疗作用。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