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教育的历史溯源

 学山工作室 2022-08-08 发布于山东

书法是汉语言文字系统中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同汉文字的诞生一样极其久远。或曰8000年,或曰5000年,后者即指史传之炎黄的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据对半坡、姜寨的考古发现,早在炎黄立国之前,具有文字意义的刻符的书写(刻画)在陶器上应用已较普遍,郭沫若认为: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发端。

浙江出土的古元始文字符号

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钟鼎文,是学术界公认的已具完整体系的古汉文字。通过对众多甲骨文残片的研究,董作宾先生认为,商代人契刻甲骨文是"先书后写"的。同样,钟鼎文字也应是在"书写"之后才由工匠制作为"范",铸刻于铜器之上的。而早期的书法者,被称为"贞人"或"巫史",属于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有名可考的有一两百人。书法之艺当肇始于此时。

图形文字

最初的书法教育,同其他原始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承一样,还仅仅体现为一种口口相传的"家学"或"师学"承继,没有普世的教育含义的。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孔子的出现。

孔子讲学

孔子兴私学,将"书法教习"列入"六艺",成为学人的必修,其后的2500年,书法均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不渝,伴随千百代学子的"十年寒窗",也成为亿万学人最为普遍的,终身不渝的文化艺术技能和精神享受。

古代的六艺

古时的儿童启蒙教程《三字经》中提到:"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可见,即使在明清"尊孔读经"大行其道,非礼勿视,非礼勿闻成为社会痼疾的黑暗时代,书法教育仍是"六艺"教育中硕果仅存的"经典"之学。在数千年沉闷的"经学"教育中为读书人带来了些许的快意,几乎成为了他们表达文化和精神个性的一种唯一寄托。

书者,心画也。

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谈到书法时,很有感触地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代表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正因为如此:书法才能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瑰宝,并成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