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聂鹤亭:1956年补授的中将,曾爽约毛主席,误解朱老总,触怒罗帅

 快乐老年435 2022-08-08 发布于北京

前言

建国后的国内军队建设蓬勃,为了更好的军队管理建设,1955年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授衔,这一年一共有1048位将领被授予军衔,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

在这之后,陆陆续续补授了部分将军军衔,少将占大多数,上将和中将各只有2位。其中1956年补授的一位中将,误解过朱老总的决定,爽过毛主席的约定,还触怒了罗帅,真应了一句话,冲动要不得啊。

他叫做聂鹤亭,能被授予中将军衔,聂鹤亭的军事素养毋庸置疑,但耿直刚烈冲动的性格,却造成了他为人处世和人情世故方面的疏漏,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些小遗憾。不过这样好坏参半的性格,才更显得聂将军鲜活又可爱。

聂鹤亭照片

学生运动表露耿直刚烈,初参军误解朱老总

1905年,聂鹤亭在安徽省阜阳县呱呱坠地,他自小聪慧,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但那个年代能上得起学的家庭不多,聂鹤亭也辍学务农过一段时间,后来才辗转进入皖江专科师范学校体育系,这还得多亏他自己勤学好问,以及身强力健。聂鹤亭16岁身高就有1米8了,当时站在学生队伍里,绝对称得上人高马大鹤立鸡群。

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容易热血冲动,谁都免不了。尤其生于战乱年代,受特殊经历和环境的影响,但凡那会儿是个大城市的学生,几乎都参与过游行示威罢课等学生运动,在学校读书的聂鹤亭也不例外。同学之间一起谈时事、谈政治、谈理想,革命的火种悄然在心中种下。

1921年,安徽本地的军政大佬马联甲为了扩充军费,消减了教育经费,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的不满,于是酿成了一次千人学生示威。作为一个热血小青年,聂鹤亭也积极参与了此次示威。

南昌起义的合照

结果却令人唏嘘,军警对学生大打出手,甚至还有2位学生(姜高琦、周肇基)重伤致死。事情闹大了,全省大规模出现学生罢课,省教育局无奈之下才重新调整了教育经费,年教育经费从92万元调整到150万元。

可这多出来的58万元经费,是2人身亡,上百人受伤换来的。更令人气闷的是,下令动手打学生的马联甲没有受到丝毫处罚,反而升了官,简直滑稽。这次的事,聂鹤亭因身强力壮身手矫健并没有受伤,但却令他更渴望寻求公正公平,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运动中去。

毕业后的聂鹤亭,先是当了一段时间体育老师,后来到江西一军事学院学习深造了半年,逐渐和军事结缘。

1926年,聂鹤亭21岁正值青春年华,正式踏入军旅生涯,参加国民革命军,加入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国内国民革命处于转折阶段,军队扩招,国内相继发生了惨痛的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蒋介石和汪精卫都妄想直接消灭共产党,屠杀了不少人。

刚参军的聂鹤亭一腔热血,和一众人率先冲进军阀阵地,很快得到了上司的注意,第一次升职就当了排长。1927年,聂鹤亭参加南昌起义,连长秦悦军作战中受了伤,他就暂时接管了连长的职务。起义中途队伍整编,聂鹤亭又担任了2大队副队长,随着队伍转战到湖南南部。

1927年11月,发生了聂鹤亭误解朱老总决定的插曲。起义军这段时间缺衣少粮没弹药,供给情况极为严峻,朱德就接受了国民党的改编,将队伍编入国民党十六军。当然了,这仅仅是一次名义上的军队改编,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指挥权并没有改变,可以理解为朱德为了保存军事实力的权益之计。

朱德照片

但聂鹤亭年轻气盛,再加上性格刚烈执拗,不愿意打着国民党军队的旗号,坚决要求离开队伍,计划去上海找党组织。年轻人想问题就很容易犯蠢,不愿意低头,朱德一群人劝也劝了,聊也聊了,但聂鹤亭就是想不通,无奈之下只能同意让他去上海。

爽约毛主席,酿成一生遗憾

说起来党中央是真的敞亮和豁达,任职的领导们也都和善,对于这个年轻热血,但有点“不懂事”的愣头青,驻扎在上海的党中央并没有批评责难,反而安排了最妥善的去处。广州起义正在酝酿中,聂鹤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被分配到了老领导叶挺的身边,当起了指挥部的参谋。

可惜广州起义失败了,之后,聂鹤亭辗转在海陆丰根据地(现在的汕尾市)、安徽等地,主要负责后方工作,比如军队的教导、党组织的重建等等。直到1930年,才又被党中央派到毛泽东、朱德所在的红四军工作。

上一次和朱德的误会还没来得及道歉,聂鹤亭多少有些别扭,但这次两人相见并不局促尴尬,朱德真诚亲切的说这是殊途同归。而聂鹤亭和毛泽东则是第一次见,两人详细聊了之前的经历以及当下队伍的形势,工作相处和谐融洽。

毕竟国内处于战乱中,这几个人时常岗位调动,多次相聚相散,感情越出越好。之后就开始了艰难的红军长征,长征这一段历史,全是血泪。初期聂鹤亭在红一军一师任参谋长,负责掩护军委,在湖南西湖连破4道封锁线。后来强渡乌江,又作为先遣队率先抢渡,保证了后续队伍顺利渡江。

而聂鹤亭没有赴约毛泽东,则是在长征结束之后,抗日战争的初期。

毛泽东照片

1937年8月,聂鹤亭升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日常要向毛主席请示和汇报工作,两人相处较多,逐渐熟悉了起来。12月叶挺的新四军计划在武汉组建军部,新队伍建设百废待兴,就想起了自己的老部下聂鹤亭,向中央提出了申请,看能不能将聂鹤亭调过来协助工作。

毛泽东收到消息之后,直接问了聂鹤亭自己的意见。聂鹤亭一听,能到老领导那边,而且还是新军部的建设,表示了愿意调任。两个人相处久了感情十分不错,工作配合也十分默契,毛泽东一时有点不舍,就嘱咐聂鹤亭走之前来自己这里一趟,算是友人之间的送行。

毛主席没多想,但这句嘱咐让聂鹤亭想多了,他误解了主席的不舍,反而担心主席挽留他,他就走不成了。聂鹤亭这是又犯了年轻时候冲动的老毛病,不仅想歪了,更实施了一个极其糟糕、自砸阵脚的行动。他爽约了,收拾了自己的东西,没有向毛泽东辞行,直接就离开了延安。

这真是给谁谁也想不到,聂鹤亭爽约毛泽东,竟然是这样一个误会,竟然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却在军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最终聂鹤亭也没去成新四军,到达武汉后,留在中央长江局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了一段时间。

5个月后,他兜兜转转又调回了延安工作,想和主席当面解释一下之前的事情,却一直都没有合适的机会。这件事也成为了聂鹤亭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憾事。

再次犯错,未请示擅自下令,情有可原

抗战胜利后,聂鹤亭被调往东北任职,基本都是在东北各大军区任司令员。东北这时候局势相当紧张,两党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东北地区由于紧邻朝鲜半岛,战略意义特殊,对于双方来说都意义重大,况且双方也都有不少兵力屯集与此。

东北解放照片

可以说东北地区的军事角逐,很早就在双方之间展开,只不过之前是暗地里,如今明里暗里都争斗开来。东北最至关重要的一站,就是辽沈战役,这是一场在平原上的大决战,双方东北地区的主要兵力都集结与此,基本决定了后期东北战场的走势,也帮助解放军扭转了全国战局。

聂鹤亭在东北呆了一段时间,逐渐熟悉了东北地区的战略部署,经过讨论和思考,得出了锦州是战局关键,要率先攻打锦州的结论。当时林彪主要负责东北战局,没有立刻采纳聂鹤亭的建议。可能就是有什么其他顾虑吧,毕竟统筹整个东北战局,谨慎为上。

后来中央军委下达要攻打锦州的决策,林彪一下就想起了聂鹤亭当时的建议,并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解放军开始攻打锦州之后,锦州战事吃紧,蒋介石为了扭转战局,下令葫芦岛附近的兵力增援锦州。林彪则是调了一部分围困长春的兵力,去阻截国民党的增援兵力。

聂鹤亭同一时间接到了紧急命令,率领辽北的3个师加入对长春的作战中。长春的国民党军队一直在突围,不过每一次都被击退,成为了瓮中之鳖,双方进入僵持,只能等待锦州方面,看双方谁能率先破局。

国民党在锦州很快沦陷,长春也陷入绝境,城内国民党军队开始溃散,有起义的,也有投降,长春就这样和平解放了。长春解放后,下一站就是沈阳了,聂鹤亭率兵南下,很快围住了沈阳。

就在发动总攻之前,国民党的许赓扬师长派人前来表达了愿意联合起义的意愿,这让聂鹤亭十分意动。如果能联合许赓扬带领的国民党暂编53师,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沈阳这座城市的破坏,这是好事一桩。

坏就坏在聂鹤亭冲动执拗的毛病又犯了,没有向上级首长请示,就直接同意了国民党暂编53师的起义。幸好这次起义顺利,聂鹤亭也顺利攻下沈阳市区,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全城。

之后的战事总结中,对于聂鹤亭擅自做主接受暂编53师起义的决定给予批评,林彪认为这不算起义而属于投诚。军队就是规矩严明的队伍,虽说这次聂鹤亭擅自做主,结果是好的,但是这种作风和风气还是要不得的,只能说情有可原,也没有处罚,仅仅是林彪和罗荣桓口头批评了一下。

触怒罗帅,深刻反省,写下检讨书

建国后,1955年是中国军队历史中群星闪耀的一年,9月27日进行了大授衔仪式,为在战争年代为国家人民做出贡献军人授予军衔。然而遗憾的是,聂鹤亭这一年并没有授衔,书面上的解释是,由于过往的一些争议,暂时无法确定军衔,于是只能延迟授衔了。

聂鹤亭照片

实际上55年在其他将军在准备授衔仪式之时,聂鹤亭正在认认真真的写检讨,这样的反差究竟是为何?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聂鹤亭容易冲动上火的性格又坏了事,对于自己的军衔有些不痛快,明明和自己同级别的将军都授上将,而自己只授中将。

更准确的说聂鹤亭是有点委屈了,一样的做事,怎么待遇还不同了,给谁谁不委屈呢。这种事情现实中也常见,大家应该多少能理解的一些的。聂鹤亭鲜活之处正在于此,他感到委屈和不满,也没憋着,立马就找罗帅抱怨了几句,以为罗帅能安抚自己几句。

两个人一起共事很久,聂鹤亭很多命令都是罗帅直接下达,所以关系还算亲密。但罗帅工作上态度十分严谨,对于聂鹤亭的抱怨,有些生气,甚至直接就指出:“就你这思想,还老革命家呢,如今你是平安归来了,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人,他们的军衔应该如何分配?”

罗荣桓照片

只能说作为国家的高级将领,还是需要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格局眼界的,很多时候委屈的并非仅一个两个人,各有各的难处和心酸。尤其经历了战争年代,见惯了生死,对个人荣辱更是要看开一些。

授予聂鹤亭中将,也是根据他过去的表现做出的决定,虽说他在战争中立下了很多功劳,但同样也有不少过失,最终这样的决定已经是权衡利弊,做出的最佳选择了。聂鹤亭性格是有冲动执拗的一面,但并非不讲理的人,被罗帅批评了几句,思考之下确实觉得是自己一时间想差了,过于纠结个人的得失。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在其他将军准备授衔的时刻,聂鹤亭在屋中郑重诚心的写检讨。他的检讨书中简答总结了这件事,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得失心和攀比心太重,才不满中将军衔,现在经过反省,已经认识到错误,对于组织的安排和决定,再无任何异议。

这件事换位思考一下,也是这么个道理,更多的还是提升眼界和格局,这样才能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虽说这个事聂鹤亭写了检讨也就过去了,但却影响了他的授衔,在1956年1月25日,也就推迟了将近4个月,他才补授为中将,这一年聂鹤亭已经51岁了,也算好事多磨了。

说起延迟授衔这事,其实还有一部分将军也是如此,1955年大授衔之后到1965年,一共补授了12位将军,分别是2位上将、2位中将、8位少将,而聂鹤亭就是其中之一。实际上除了补授军衔,也有不少升军衔的将军,数量多,人员杂,就不细说了。

拒绝托关系、走后门,执拗的老头

一切都安定之后,聂鹤亭依旧没有停下他忙碌的脚步,1961年他被任命为工程兵副司令员,开始搞一些文职方面的工作。这时候他的身体情况不太好了,已经有过两次心肌梗塞直面死神了,但工作上热情依旧很高,似乎不习惯闲下来。

1962年聂鹤亭外出公干,结束工作返程,路过老家想回去看看。可是老家在山区里,当年和现在天差地别,公路是想也不用想的,往来基本就是依靠两条腿,秘书担心聂鹤亭吃不消。而且老家贫苦,之前还饿死了人,秘书担心老领导这耿直的脾气听了生气,更是劝他以后有机会再回家乡。

聂鹤亭只得留了点钱给当地县长,托县长带给老家人,最终是没回成家乡。聂鹤亭没回成老家,但老家的年轻人总归是要走出来的。聂将军的女儿曾回忆,老家的表姐到了上学的年纪,想到北京上学,托父亲找找门路,父亲直接就拒绝了。

父亲的意思是想上学就考学,考上什么就上什么,如果是经济问题,自己还能提供帮助,走后门是行不通的,他也不愿意。别说是表姐的上学问题了,就是她自己的工作,都是组织上安排的工程兵,父亲从没有插过手。

聂鹤亭纪念馆

可见聂鹤亭性格上虽然有些小毛病,本身还是立身正,行的端坐得直。而且这样的聂鹤亭更显得鲜活和真实,作为开国将军将领,有优秀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战略眼光,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但他并不是完美的,也有自己的小毛病和性格缺陷,偶尔也走几次岔路。值得学习的是,聂鹤亭将军方向一直是对的,心思一直是好的。

可能正直、刚烈的性格就是气大伤身吧,这个执拗的老头1971年于病中逝世,这一年他才66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