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在初夏写的一首词,充满乡土气息,开创了词坛新天地

 昵称503199 2022-08-08 发布于山东

早期的词,总是和乐曲相伴,内容多为相思情爱,题材贫乏,意境空泛,带有极重的脂粉气息。

从五代《花间词》到晏殊的《珠玉词》,词一直摆脱不了“艳科”的烙印。

直到苏轼写下一组《浣溪沙》,才突破了藩篱,开创了词坛新天地。

今天要讲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充满乡土气息,一字一句宛如画卷。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离京,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

这首词写于他到徐州的第二年,那年的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的春旱,灾情严重,他在《起伏龙行》中曾言“东方久旱千赤,三月行人口生土”,描写的就是徐州当时的旱情。

而按照古时的习俗,久旱不雨,地方官应该向天祈雨。

作为一州长官,苏轼亲往位于徐州城二十里处的石潭祁雨,降雨后,旱象缓和,苏轼又按例往石潭谢雨。

这首词便是写于谢雨途中,词人截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风物,展现了一幅情味浓厚的乡村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词的上半阕开头便推出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将读者摄入了一种宁静而唯美的氛围中。

试想一下当时的画面:村前的枣树上开满了黄绿色的小花,微风吹过,簌簌飘落,有的落在了地上,有的落在了行人的头巾上。

“簌簌”是拟声词,不仅写出了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也突出了诗人当时那种闲适而安定的心境。

正如王维在《鸟鸣涧》中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正因诗人处于那种悠闲放空的状态,所以才会听到花落的声音。

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凸显了初夏农村的勃勃生机,同时烘托了词人的悠然心境,双管齐下,正见诗人笔力不凡。

而接着一句“村南村北响缲车”,同样是从听觉角度着手。

相比落花的声音,缲车的响声显然更大,响彻村南村北,那么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缲车”是一种抽茧出丝的工具,初夏是春蚕收获的季节,作为一个爱民如子的一州长官,听到代表丰收的缫车之声,诗人心中的喜悦无需多言。

“牛衣古柳卖黄瓜”,最后诗人又将目光转向了那穿着粗布衣在古柳下卖黄瓜的老农。

“牛衣”是指用麻和草编织的蓑衣,很符合老农的身份,而“黄瓜”也是初夏丰收的象征。

诗人之前向天祁雨,本就是为了农民的丰收,而他这一路所见所闻,从簌簌飘落的枣花到缲车声,再到老农所卖的黄瓜,无不彰显了雨后初夏农村的美好。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想象,诗人此时的心底定然涌起了无限的愉悦之情,

再来看下半阕,诗人开始将笔墨转向了自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前面我们说过枣花、缲车、黄瓜这些都点明了时节——初夏。

初夏阳光正好,诗人喝了点酒,赶了很长一段路,累得昏昏欲睡,又热得口干舌燥。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惟”和“漫”,将诗人又困又渴的状态描绘得穷形尽相。

如果这时能来杯茶就好了,又解渴又解困,所以最后诗人敲响了老农的家门。

“敲门”、“试问”,看似很平常的动作,正体现了诗人是个体恤民情,谦和有礼的父母官。

至于敲门后,农家是否有人,诗人是否喝上热茶,词中没有交代,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农村为题材,语言朴素而自然。

读熟了宋词的人,也许不觉得这首词有何惊艳之处。

可是如果沿着词的发展历史来看,从五代《花间词》,到北宋初年晏殊的词,柳永的词,便会忍不住为它的朴素自然而叫好。

试想一下,在一群浓妆艳抹,满身珠光宝气的贵妇中,突然看到一个不施粉黛,洗尽铅华的纯天然美女,这样的反差美,足以令人眼前一亮。

不知你认为苏轼这首词写得如何?欢迎一起来讨论。

发布于 河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