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9年对越反击战,一士兵身中4枪牺牲,遗体运回国才知是首长儿子

 猫眼观史 2022-08-08 发布于江西

以往的战场上,牺牲的大多是贫民百姓,很少有达官贵族上战场。

这就是解放军与其他军队的不同之处,1979年对越反击战,我军就牺牲了许多指挥官的后代。

其中一位名叫罗粤宁的副连长,他的牺牲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当罗粤宁的遗体被送回国后,战友们才得知他的另一层身份——首长罗荣之子,从军10年来,罗粤宁从未公开自己将门之后的身份,他与普通战士一样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更从未享受过任何优待。

直到罗粤宁牺牲后,所在部队领导才知道他的显赫出身,据生还者透露,在这场战役中,罗粤宁本可以全身而退,为了营救更多战友脱离险境,才导致身中4枪牺牲的结局。

当年,已经60岁的罗荣将军收到儿子战死沙场的噩耗,却表现得极为克制,同样作为军人,儿子最终马革裹尸的结局何尝不是生命最后的荣耀,可作为老父亲,儿子一路走来的军旅生涯,罗荣将军的眼中又何尝不是满满的心疼。

当年,罗粤宁短暂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在越南战场上又有着怎样的壮举?

一、

1953年12月,罗粤宁出生在江西吉安,作为将门之后,他也是在受着无数英烈事迹的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而他的父亲罗荣将军,在身为领导之前,还曾担任过副司令员、副政委等军中要职。

对于罗粤宁来说,出生在和平年代并没有让他因此养尊处优,家庭赋予他端正的三观,也让他时刻铭记身为新中国人肩负的神圣使命。

事实上,罗粤宁生活的那个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局势并不安稳,无数热血男儿还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

儿时的罗粤宁每每听到父亲为自己讲述毛岸英的事迹,心生崇敬之余,内心也早已埋下了向英烈学习的种子,他渴望着快点长大,渴望着从基层战士做起,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这样,1969年1月,刚刚过完15岁生日的罗粤宁成为了一位军人,让人意外的是,入伍后的他没有依靠父亲身居要职的背景优势,甚至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真实家世,还表现得比其他战士更加自律。

再来说说罗粤宁出生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大环境,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在此之后,我国与越南的纠葛经历了极为漫长的阶段。

最初,抗法援越、抗美援越时,中越关系极为紧密,当时的中国无比珍惜中越情谊,更是不惜因此与美、法等强国翻脸,多方面给予越南全力支持,只为帮助他们保卫自己的家园。

当年,为了抗美援越,毛主席亲口对胡志明说过:“我们是一家人,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多少给多少!”殊不知,这句话背后,中国人又是怎样的一番咬紧牙关?

要说当时的中越两国真的情同兄弟,直到胡志明去世后,黎笋的上位将此前所有的患难之情通通打翻在地。

就这样,刚愎自用的黎笋在苏联的挑唆下不断在中越边境制造摩擦,昔日好兄弟有如跳梁小丑一般令人不齿。

中越关系降到冰点的全过程,身为军人的罗粤宁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心怀家国大义的热血男儿早就盼望着可以和越军痛痛快快打一场,大家都渴望着我军能在越南战场上重塑当年志愿军的雄风。

二、

1979年2月,我国决定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而这一次的中央军委也做出了特别指令:作战范围不再限于中越边境,我军可以长驱直入,在越南境内给予越军严肃打击。

2月17日,长达500多公里的中越边境上,我军集结重火力炮轰越南境内,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正式宣布中越反击战的开始。

就在此时,罗粤宁也加入了中越反击的队伍中,此前,他在53561部队担任副连长,中越反击战开始后,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加入陆军163师,开启了中越反击战征程。

进入越南战场后,163师与我军其他部协同作战,将位于同登的越军一举歼灭,22日下午,163师侦察连接到指令进驻611高地北侧的无名高地,在此开展战后侦查。

23日,位于同登、探垄等地的越军虽是败局已定,可不少的残部索性躲进山林对我军继续抵抗,要说不擅长正规战的越军士兵,打起游击战却很有一套。

广阔的山林,熟悉地形的越军残部开始展开难缠的反击,我军面对这样的局势并没有选择冒然进军对抗,而是派遣侦察连进入山林对敌军进行侦查。

临近傍晚,侦察连圆满完成任务,就在撤退途中,埋伏在周围的越军开始与侦察连展开交火,一时间侦察连死伤惨重。

此时尚未与大部队接上头的侦察连还掌握着重要的侦查情报,为了尽快将情报带回,团部指令罗粤宁所在的八连立即前往探垄北侧的无名高地与侦察分队接头。

虽然八连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侦察分队所在高地,两支队伍也在之后落入了越军的包围圈,眼前的局势对我军极为不利,一方面要救助伤员,一方面还要组织有效的突围行动。

此时的越军残部有如丧家之犬办穷凶极恶,他们打定了主意要消灭我军这支小分队,不但围剿力度极为凶狠,还疯狂地对小分队进行炮轰。

17时30分,连队指挥组负责联络的电台在越军的炮击中损坏,小分队彻底与团部失去了联系,整个战斗陷入了更加危急的境地。

眼看着小分队全体战士命悬一线,罗粤宁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决定带领一个排的战士与越军展开正面对攻,誓死为小分队杀出一条血路。

虽说此时罗粤宁所在的小分队规模并不庞大,可他们能否突出重围,不但决定了被围剿的我军战士能否安全撤退,还决定着侦察连得来不易的情报能够顺利送回大部队,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我军对于躲进山林的越军残部能够完成深度打击。

平日里就练就了极强战斗意识的罗粤宁,此刻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们面临的严酷处境,事实上,当年我军战士与越军正面作战的能力极强,罗粤宁带领一个排的兵力也可以通过灵活的突围方式对越军形成小范围的重创。

可在罗粤宁的心中,带领全体战友突围与送出情报一样重要,哪怕包围圈中还有一位我军战士,罗粤宁都要护送他安全离开。

就这样,经过一番紧密的配合下,罗粤宁和一众战士竭尽全力在越军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口子,也成为了小分队撤退最重要的生命线。

就这样,尚有战斗力的战士们以极快的速度冲出包围圈,而如何带着受伤战士安全转移就成了最危险的任务,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一个快速安全撤离,罗粤宁的心中不胜欣喜,而他此时并没有选择带队前去与大部队接头,反而开始了最危险的救援。

枪林弹雨中,罗粤宁三进三出包围圈,他不愿任何一位战友落入越军的毒手,拼劲最后一丝气力也要护小分队全体战士周全。

可就在罗粤宁准备再救一位战友时,越军的子弹还是无情地击中了他,此时的他早已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继续向包围圈跑去,可越军的火力也对准了他。

当一颗有一颗子弹打在罗粤宁的身上,再也支撑不住的他终于倒下了,在牺牲的最后一刻,他依旧保持着冲锋的姿势,眼睛紧紧盯着前方。

眼看着侦察连与八连迟迟未归,再加上他们携带的电台与大部队失去联系,我军大部队判断他们一定遭到了越军的伏击,就在罗粤宁带着小分队积极突围时,大部队也赶到支援,就这样,越军伏击计划落空,小分队终于成功归队。

当战友们将罗粤宁抬回安全地带后才发现,身中4枪的他早已没了气息,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被他成功营救的战士们无不痛苦涕零,大家或许都没想到,一向作战勇猛的罗粤宁这一次真的没能全身而退。

当时,不少熟知罗粤宁的部队首长都纷纷赶来见罗粤宁最后一面,可此时的战士们根本没有时间沉浸在悲痛中,此时大家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利用侦察连带回的情报对潜伏在山林中的越军残部展开打击。

对于罗粤宁而言,他生前最后的愿望无非也是如此,而我军对越军造成足够的打击力度,才是告慰烈士最好的方式。

当罗粤宁的遗体被送回国后,在联系他的家属时,一个惊人的真相才被众人知晓,而很多人之前对罗粤宁的疑问也在此时有了答案。

三、

原来,罗粤宁的父亲是当时任首长的罗荣将军,当60岁的老将军接到26岁儿子的噩耗时,身边人都担心他会因此深受打击,可罗荣将军的反应却是极为平静与克制。

此时的老父亲回忆着儿子一路成长的点点滴滴。

从小的罗粤宁就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的,他最崇拜的是毛主席之子毛岸英,对于罗粤宁来说,他深知自己身为将门之后并不是养尊处优以及避战的理由,相反,正是有着这样的身份,他才更应该以身作则,靠自己的努力为新中国贡献最大的力量。

所以,罗粤宁自幼就有着超出同龄人的自觉与自律,16岁时,毅然参军的他断然放弃了依仗家世的这条捷径,而为了不让自己有任何受优待的地方,他远离父亲所在的军区,而是选择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军队中从零开始。

对于儿子当年的选择,罗荣将军并未阻拦,在他眼中,这样的罗粤宁才是新中国将门之后该有的样子,他们必定未来走在我军最前的一群人,没有资格做贪生怕死之徒,甚至是在绝境中第一个站出来保护新中国的人!

常人眼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罗荣将军的心中除了丧子之痛以外,却是满满的骄傲与自豪,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样马革裹尸的结局,对于罗粤宁就是短暂生命中最大的荣耀。

不禁想起罗粤宁最崇拜的毛岸英,对于罗粤宁来说,毛岸英进入朝鲜战场的前前后后也是曾经激励他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最大动力。

当年,彭大元帅出师朝鲜时便说过一番慷慨激昂之词:“我彭德怀本事不大,确实是廖化做先锋啰,但是为了保家卫国,我已经抱着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中国生,朝鲜死,朝鲜埋,光荣之至!”

对于毛岸英来说,当年的他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面对新中国遭此大难,身为主席之后的他更是没有理由留守在国内,战死沙场何尝不是最好的归宿?

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主席身为老父亲同样悲伤欲绝,可他更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儿子此番真的死得其所,面对身边的人的异常悲痛,主席也只淡淡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打仗总要死人的,岸英也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就成了什么天大的事一般。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事实上,当年在越南战场上牺牲的将门之后并不止罗粤宁一人,160师师长之子张力、江燮元少将之子江鲁平、150师副参谋长耿进福之子耿军和耿晓康、41军参谋长曲奎之子曲宁江等等都用自己的生命推动了对越反击战的最后胜利。

为何国人自古便对民族忠烈爱戴有加,恰恰因为每个人的身后都有可能是一段满门忠烈的故事,面对家国大义,这样的民族脊梁从未柔弱过,哪怕拼尽家族最有一丝血脉,也要给祖国留下最宝贵的希望!

时至今日,硝烟四起的战场早已离我们远去,和平年代,每个人都不需要绷紧心神度日,可这不代表昔日英烈们的血泪史就此遗忘,相反,我们更应该铭记他们每个人的名字,活好当下,努力迎接全新未来!

编者简介:宋小乐,一位90后奶爸,普通家庭出身,专职写作5年,靠自媒体写作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与多家新媒体公司有合作。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微信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今日人物志”,一起探讨一起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