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行且歌】大风起 云飞扬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走进徐州

 尺涵 2022-08-08 发布于江苏

大风起

云飞扬


语文主题学习﹄
实验走进徐州

印象中,徐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

徐州古称彭城,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誉,又因其“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又有“徐州通,则全国通”的称誉。作家王茂飞这样评价自己的家乡: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清代诗人邵大业称徐州是“龙吟虎啸帝王州,旧是东南最上游。”

日暮时分,我们一行几人到达徐州,新建的东站静默在夕阳中,现代化的气息似乎与这座城市的古老有点格格不入,适逢下班高峰,一路走走停停近一个小时到达会场附近的酒店。

次日的活动会场在徐州高级中学。

八点钟,来自徐州十几个县市区的教研室主任、教研员、校长、业务校长和一线的语文骨干教师陆续走进会场,9点,徐州市“深化’学讲’,项目引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在徐州市教研室何振国主任的主持下拉开帷幕。

徐州市教育局李运生副局长致开幕辞。第一次见到李局长是今年3月在国家教育行政中心,一个多小时的交流,让我对这位局长肃然起敬,当今教育的痛点、根源,语文的痛点……李局长娓娓道来,曾经是理科教师的他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谓一针见血。引进一个有生命力的课题实验,造福徐州的孩子们一直是李局长的初衷。致辞中,李局长从三个发问入手,今天我们为什么来?我们要向什么地方去?我们该怎么走?从李希贵校长的阅读主张,到徐州市的“学讲计划”,然后旁征博引谆谆告诫在座的与会者,阅读是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先从阅读开始。他还要求学校和老师要先做起来,先读起来,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会借力,最终形成自己对语文,对课堂改革,对当前教育的认识,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唯如此,才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最终成就教师、成就学生、成就我们的教育。

接下来的开场报告是华樾教育教研总部陈文主任的《遵循学习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学习“学讲计划”的几点体会》。陈文局长在深入了解徐州市的“学讲计划”后,首先肯定这项活动给徐州教育带来的勃勃生机,并找到了“学讲计划”的理论支撑来自于美国学习研究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在谈了自己对“学讲计划”的两点体会后,陈文局长又针对这个计划目前遭遇的瓶颈给出了两点建议”,结合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开展来深化内涵、丰富外延。

讲台上的陈文局长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字字铿锵、直抵人心。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就在昨天的高铁上,他还在发着低烧,尽管汉涛主任昨晚又去买了退烧药,但长途的颠簸加上感冒让此刻的陈局仍然处在低烧中,尽管身体不支,他仍用广博的学识和幽默的谈吐感染者会场上的每一位听着,这是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才有的气场和功力。致敬,我的领导,我的老师!

上午的第二场报告是来自沈阳市大东区教育局王丽雪副局长带来的《语文主题学习——走进主题,走进本真》,王局长在报告中说,大东区和语文主题学习是“自由恋爱”,是大东区主动“追”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四年,大东区的师生深受其益,她相信“语文主题学习”也一定会给徐州的课改锦上添花。

知性的王局长从“小视野与大视野,把舞台做大;小主题与大主题,把基础夯实;小语文与大语文,把课题打开;小课程与大课程,把资源激活;小工程与大工程,把课题做深。”五个方面讲了大东区区域推进的做法和策略。

作为一名教育专家,王局长的报告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操作层面的具体做法,给与会者很多有益的启示。报告的尾声,王局长特别有感触,她说,“语文主题学习”是阅读流程的再造,是学习空间的延伸,是课程价值的深化,更是教学关系的重塑。感谢王丽雪局长带领下的大东区为我们带来这场“跨越空间的自由之恋。”

下午的第一个环节是一个小时的现场“沙龙对话”。徐州市“学讲办”高青主任主持,鼓楼区教研室小学部查晓红主任、云龙区教研室小学部张海燕主任、泉山区教研室小学部朱卫主任、徐州十三中王丽萍副校长,我和陈文局长也应邀参与现场沙龙。

几位主任、校长结合上午的两场报告以及自己对“语文主题学习”的了解从“如何实现大量阅读,什么是一课一得,整合点怎么去找,如何培训实验教师,如何整合资源”等问题进行互动。不得不说,几位徐州同仁的问题一语中的,直抵实验的核心,抓住了实验的根本。

一个现场的沙龙,没有任何的准备和沟通,来来回回的碰撞中彰显徐州同仁的教育情怀和智慧,台下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自发的掌声不仅仅是对教育价值观的认同,我想更是因为沙龙对话的优秀的主持人高青主任。

高主任的不疾不徐,对全场的驾驭调控,对问题的高屋建瓴以及恰到好处的点评让每一位与会者折服,或许这就是功底,这就是素养,这更是语文。

活动的压场报告是“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

吴教授是活跃在小语一线、深受老师们爱戴和喜欢的专家。吴教授用《夯实一个基础,强化两项实践》为题跟老师们探讨语文课程的基本原理。

吴教授从“现代语文教学的三大误区、按照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内容、构建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型”三个方面,运用大量的案例详细解读“实践比方法规律指导更重要”的观点。

年届古稀的吴教授是个可爱的、魅力四射的“老头儿”,讲话特别随性,特别幽默。讲到有些老师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底随意拔高教学难度,他举例说,孩子是吃奶的年龄,你给他吃牛排,他会吃吗?消化的了吗?如何把难的知识教浅了,深入浅出是最好的境界,最没有本事的老师是浅入深出,还把自己绕进去。讲到三年级的课文有“有的……有的……”句式,吴教授问,这是几年级的课文?对,三年级的。可是二年级就教过了呀,学生已经“有的”,就不要再“有的”了,要教学生“没有的”。台下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把会议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

第一次聆听吴教授的报告,我想五百多位与会者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正如高青主任在最后的总结时所言,吴教授的报告让我们豁然开朗,感觉找寻了二十多年的东西找到了,反思到原来的教学行为低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到了不足却依然无动于衷。

高主任呼吁所有人都做出一点改变,走出第一步,学校、区域的整体发力才能形成徐州课改的一股合力,才能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孩子。

会议结束,走出场外的时候,看到了这幅挂在显眼位置的《大风歌》。当年,刘邦作为一介布衣,南征北战、横扫千军,改写了历史,推动了世界的进程,大风起,云飞扬,那是何等的豪迈!如今,仍然是这片热土,一群教育人也正在实践着一场造福子孙后代的活动,借助着这场改革的大风,我看到徐州上空绚烂的云彩正在飞扬。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