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乐语文】美好的回忆 or 讽刺与批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辩

 尺涵 2022-08-08 发布于江苏

眼有星辰大海,心有似锦繁华。
美好的回忆  or  讽刺与批判?
      



核心问题:为什么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任务一: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梳理出文章脉络(思维导图、框架图、提纲列表皆可),并对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进行具体分析。
任务二:你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概括主题并说出你的理由。


1

   
文章内容梳理完成之后,这节课处理任务二:文章的主题。
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于是,对于封建教育制度的痛恨,对于寿镜吾老先生的“迂腐”……当年老师给到的这些认知一直盘踞在我心里多年。
文章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所以很多人认为,前后两部分、两个空间场所形成了对比,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
课堂伊始,小组讨论之后,以许睿为代表的少数同学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批判,前后对比是为了更加凸显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打压和摧残。
以彭子捷和王一川等同学为代表的多数同学认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前后连接,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表达的是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矛盾双方各自有了自己的观点,舞台布置好了,就等这帮娃娃们如何有理有据地阐释自己的观点。


2
              
                     

“两种意见你更倾向于哪一个?代表你的小组阐述你的理由。
话音未落,一只只小手便高高举起。
彭子捷:我们小组认为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对童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怀念。
全文笔触语调轻快,能感受到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留恋,写三味书屋的读书与《朝花夕拾》另一篇文章《五猖会》中,父亲责罚“我”背《鉴略》是不一样的……;结合时代背景,当时的书塾,当时的先生大抵都是这样的;站在儿童的视角和心理去回忆、描述当时的情景,儿童是率真的,或许成年以后再回头审视童年,应该都是美好的回忆。
(点评:能够联想到《朝花夕拾》中类似的篇章,并进行有效比较,这才是真正的打通和融合。)


许睿:我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当时封建的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打压和摧残。
首先,从文章来看,作者在百草园是开心的,到了三味书屋之后,就没有那么多乐趣了,我认为写百草园是为了凸显鲁迅对于三味书屋的厌恶。其次,换一个角度来看,鲁迅本身就是一个民主战士,他的多篇文章也毫不犹豫在痛批封建教育制度。第三,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来看,如果我们把自己代入那个时代呢?
(点评:跨越时空,“代入”法能够让人设身处地去感受。)



王一川:我不认同“批判”的观点,在文中,作者说寿镜吾老先生“方正、质朴、博学”……

叶欣文:我同意王一川的观点,整篇文章的笔调是轻松的,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是对先生品行、学识的敬重,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成年人回看往事时,内心的温暖……
(点评:两位同学直接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反驳,这是最近的依据哦。)



3

陆铭怡:我认为这篇散文是怀念与讽刺并存的,但是不能说这篇文章就是讽刺和批判。
因为全文的风格都是轻快活泼的,并没有对某事某人的厌恶,按照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他如果批判,一般情况下会直接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三味书屋中,表达的是对寿镜吾老先生的恭敬与赞美,对童年读书生活的怀念。结合当时的背景以及鲁迅的行文风格,也可能有那么一点,讽刺当时的社会黑暗。相比于在三味书屋的学习,鲁迅更喜欢百草园快乐、自由地生活。
(点评:两个观点之外又出来一个观点,从鲁迅的行文风格入手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只是,亲爱的丫头,后面似乎有点矛盾了啊~~不过,作为第一个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跟男生叫板的女生,老师为你手动点赞哦!)


曹可欣:我认同第一种观点,先生尽管很严肃,但是“他有戒尺,却不常用……”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先生是个可爱的先生……
(点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从最近处找依据,善于发现那些藏在文中的句子,并能看到句子里的意蕴,不错呀丫头!)


“关注到了这些看似并不重要的句子,其实文章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句子,这些句子到底承载着什么呢?下一节课——寻找并聚焦文中那些看似矛盾以及可有可无的句子。”
(由这个点到另一个点,在不断地探究中尝试发现的喜悦,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


其实,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存在争议。这篇文章的主题之辩,并非一定要辩出“对”与“错”,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举一反三,不断碰撞,不断深入,在思辨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4

    

后记:
鲁迅的这篇文章是初中学段的重点篇目,很多老师习惯于将文本的知识点、考点作为教学重点,掰开来,揉碎了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讲解,在机械记忆上下功夫。对于基础知识的识记是有必要的,但是课堂上不应该只围绕着知识点去教学,应该有更高的站位,语文课堂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掌握语文学科的本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只有着眼于大学科概念,我们才能“既看到树木,更看到森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