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年后最有出息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9种父母:陪伴孩子;好好说话;情绪稳定;为自己赋能;自我价值感高;凡事讲规矩,所行有底线;爱运动;用心经营生活;一切井然有序(看看你是哪种)

 qiangk4kzk8us4 2022-08-08 发布于云南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教育部曾发声:

“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

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履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缩影。

你给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孩子便会拥有怎么样的未来。

当老师的这些年,接触过很多家长和孩子。

在观察了很久后发现,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那些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他们身后的父母,基本都有这9个特点:

无论多忙,都愿意抽出时间用心陪伴孩子

陪伴,是一个特别老生常谈的话题。

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充足的时间,能做到全身心陪伴孩子。

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出:父母的陪伴质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陪伴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时间的多少,而在于这些时间内,孩子是否感受到你对他的在乎和爱。

与其纠结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不如做到深度陪伴,比如:

1、陪孩子,能够排除干扰,不做其他事;

2、陪孩子时,多聊一聊他的想法,多谈一谈你的见解;

3、利用休息时间,多参与一些孩子的爱好活动;

4、陪伴要有仪式感,尽量不错过孩子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愿意好好说话,不用“刀子嘴”去表达爱

“一点都不争气。”

“笨得跟猪一样。”

“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你看看人家那谁谁谁。”

不知道这些话,你是否觉得熟悉?

之前,一项针对两千多名青年所做的社会调查中显示:有将近90%的人称父母曾对自己进行过语言暴力。

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使用语言暴力,可父母却并不这样认为。

作为一名老师和妈妈,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觉得孩子是“不打不骂不成材”。

你越跟他好好说话,他越蹬鼻子上脸,你耐心说一百遍,都抵不上骂一句管用。

但其实,骂孩子不是在教育,你只是在宣泄情绪。

就像《好父母不吼不叫》中说的:“所有的教育方式中,骂孩子是最有效的,但也是伤孩子最深的。”

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

不要等到孩子长大后,再用一句“我也是为了你好”逃避自己曾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情绪稳定的父母,孩子的性格更好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分析过:

每个容易情绪失控、喜怒无常的成年人,追寻到他的童年时期,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父母。

父母的样子,是孩子最近的人生模板。

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往往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行为,会不会再次激怒你,导致你情绪瞬间爆发。

一个控制不了自己的父母,注定很难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不要低估我们的坏情绪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不要高估孩子伤口愈合的能力。

你情绪失控地对待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另一个容易情绪失控的你。

一生为自己赋能的父母,孩子自驱力更强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父母如何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孩子也会如何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

就像爱刷手机的父母,几乎都有一个沉迷手机的孩子。

而一个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孩子的学习自驱力也会更强。

《父母的语言》中写道:“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永远保持学习力的父母,孩子才能有更多逆袭的可能。

否则,父母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却又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好好拼搏。除非孩子自身是天纵奇才,不然大致上都会重复父母的一生。

父母自我价值感越高,孩子成长路上的受限就越少

女儿小的时候,我把所有的心思几乎都扑在了她的身上,事事亲力亲为,生怕她受一点点伤害和委屈。

可随着她长大,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我管得越多,她越想逃。

我们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女儿性格也越来越内向,胆子越来越小。

直到有段时间,我工作比较忙碌,对她全方位的包办减少后,她的性格反而活泼大胆了不少。

“生态讲究平衡,亲子关系也是。”

父母参与得多了,孩子的自我成长就少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探索与冒险的旅程,需要在无数挫折和尝试中摸索出自己的路。

为人父母,与其把自己的一生都捆绑为“某妈妈”、“某爸爸”,不如和孩子保持适度距离,适度放手。

凡事讲规矩,所行有底线

当妈后,经常会有很多纠结的时候。

比如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给孩子立规矩很重要,但也会担心,规矩太多反而会让孩子的成长受限。

可是给孩子多一些自由吧,又怕熊孩子得寸进尺。这中间的度很难把握。

确实,立规矩这件事,不能一刀切,可以试试这三种方法:

3岁前的孩子,更类似于“白板”阶段。此时立规矩,一定要清晰明确,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小养成孩子好的行为习惯;3——6岁的孩子,已经发展出自我概念,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道德是以规则为基础的。所以在立规矩时,可以多一些奖励与惩罚,并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前因后果;6岁以上的孩子,逻辑能力和抽象思维,发展得越来越完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开始“去中心化”,会综合多角度、多观点考虑问题,所以,与其对6岁以上的孩子强行立规矩,不如让他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规矩,是孩子成长的量尺。

从小立好规矩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和世界相处。

爱运动的父母,孩子专注力更强

教学多年,发现很多在学习时坐不住、没有耐心的孩子,都源自于专注度不够。

《心流》的作者米哈里曾说:“专注,是心流的关键。”

专注力强的孩子,在学习时,更容易达到心流状态(沉浸式状态),学习效果也更好。

而深究专注力,其实它是一种孩子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的控制能力。

因为年龄和认知限制,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得还不太完善。那么想要锻炼孩子的控制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参加体育运动。

因为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最大的功能都是帮助人控制自己,比如控制身体、精神、注意力。

当然了,父母多和孩子一起参与体育运动,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控制自己身体和心理的能力。

而且,运动还可以及时帮助孩子宣泄负面情绪。

所以,想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就多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吧。

用心经营生活的父母,孩子的幸福感更高

每一个父母内心最终的期盼,都是想让孩子有快乐幸福的一生。

但幸福不是目的,只是生活的附带现象。

有温度的家,用心经营生活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些让孩子有幸福感的小事。

比如,和孩子一起做一顿饭,彼此分享一本最近在读的书,聊一聊新认识的朋友,周末来一次短途行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父母热爱生活,用心经验生活,孩子也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

一个无论境遇如何,依然对生活保持热爱的父母,孩子才能从中学会如何感受生活的美好。

一切井然有序的父母,孩子的行为习惯更好

知乎有条浏览量近2000万的话题:“住在一个脏乱差的家里十几年是什么感受?”

有位网友回答:“无形中养成的坏习惯,会伴随你的一生。”

原生家庭的行为习惯,几乎会伴随孩子一生。

有句话说:“乱糟糟的家,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乱糟糟的背后,是父母自身秩序感的失序。而良好的秩序感,是一个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的基底。

正如古语所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就像一位资深教师总结的:“从一个孩子的书桌整洁度,作业的条理性和工整度中,大致可以分析出他的成绩。”

习惯,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父母创造的好的外在秩序环境,能帮助孩子培养出更好的内在秩序,养成伴随一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写在最后:

有人曾说:“教育好孩子,就是投资你的人生下半场。”

《人民日报》也曾发文称:“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父母和孩子,是彼此的来处与归途。

愿每位父母,都能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所有用心皆有回响;

也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用心养育下,拥有自己灿烂的一生。

作者简介:牧青野,11年语言教师,80后宝妈,专注育儿、心理领域,记录育儿点滴,分享教学心得。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