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一代传人”王献唐往来书信集出版

 星河岁月 2022-08-08 发布于江苏

图片

王献唐(1896-1960)

王献唐(1896—1960),原名凤琯,改名琯,字献唐,号凤笙,以字行,室名双行精舍、顾黄书寮等,山东日照人。早年毕业于青岛礼贤书院、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后历任《山东日报》《山东商务日报》编辑,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国文教员,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帮办秘书,京汉铁路局文书科办事员,国民党中央党部训练部总务科总干事,山东省立图书馆(山东金石保存所)馆长,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副总干事,兼任山东省名胜古迹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山东古迹研究会委员兼秘书、山东图书馆协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立博物馆特约研究员、私立齐鲁大学教授、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党史部文化事业委员会语言文字研究会专门委员、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等。1950年后,历任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等,兼任政协第一、二届山东省委员会常委,山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山东省地方志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文史馆馆员,故宫博物院铜器专门委员会委员等。

王献唐是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代传人”。40年代在重庆歌乐山曾向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讲解华夏文明起源与炎黄二族的关系,董赞之为“前所未闻,茅塞顿开”。傅斯年、李济在致友人书札中均誉其为“考古及史学之长才”。5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与他见面时,称年龄小其 6岁的王献唐为“献老”。1960年11月王献唐逝世,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立即撰写《山东王献唐先生传略(1896—1960)》,表示深切悼念。80年代,著名学者张政烺、夏鼐致函文化部,请求对王献唐先生的遗著及其所搜集的山东先哲遗书稿本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以免散失,函中称王献唐为“山东省近几百年来罕见的学者”。近年来台湾著名史学家王尔敏在学术著作中多次称王献唐为“国学大师”,并选其为中国近代以来具有开拓性的50位史家之一。王献唐在学界之所以拥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和崇高的学术声誉,可归结为三方面原因:一是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文物鉴藏造诣极高。其一生学术,远绍乾嘉诸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现代科学观念,辅之以实地勘查,集目录、版本、校雠、训诂于一身,熔文字、音韵、器物、古史之学为一炉,从而将传统学术推进到更高的层次,成果丰硕,论著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五镫精舍印话》《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国史金石志稿》《山东古国考》等60馀种,单篇论文及题跋等 1300馀篇,诗词歌赋 500馀首,令人惊叹。二是在抢救、搜集、整理、典藏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前,他主掌山东省立图书馆和山东金石保存所近二十载(1929—1948),以“民族文化命脉守望人”自励,不遗馀力地抢救聊城杨氏海源阁、陈介祺藏品,锐意搜罗整理乡邦文献和金石文物,编纂刊布《山左先哲遗书》,乡贤未刊之遗著多赖以流传,使山东省立图书馆、山东金石保存所成为学界一致公认的“北方图书文物之重镇”。三是全面抗战时期,不避危难,载书南下,流离十馀载,历尽艰辛,辗转保存守护山左图籍文物精品于曲阜奉祀官府、四川乐山大佛寺、南京中央博物院等地,终使其免罹战火,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另一种抗战,功侔鲁壁,成为20世纪文化史上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有学者对其守护之功盛赞曰:“虽百世而下,必将与日月同光、山河并寿。”综观王献唐一生,可谓是学术事功俱隆、文章道德并富的一代宗师。

图片

明湖雅集(1937年6月28日摄于济南市大明湖南岸山东省立图书馆遐园)

王献唐一生交游颇广,从名流政要、知名学者,到青年才俊、书商贩贾,时常鸿雁往来,或沟通思想,或交流情感,或互通信息,或切磋学术,或商借购藏秘籍,留下大量的往来信札。王献唐对友朋的“来函”,非常重视和珍惜,阅毕后往往重新装入信封内,集中珍藏,其中许多书信跟随他辗转大半个中国。王献唐去世后,这些“来函”一直由其后人精心珍藏,秘不示人,有幸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2009年,由其后人安可荇、王书林等整理,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编校的《王献唐师友书札》上下两大册,由青岛出版社影印出版,共收录书札 700馀通。除附录外,均为“来函”。杜泽逊教授不无遗憾地说:“将来献唐先生的书信搜集起来,当另辑《王献唐书札》,与《师友书札》相互配合,其史料价值才能充分显现出来。”(《王献唐师友书札整理说明》)

图片

王献唐致顾廷龙函(往函1)

多年以来,我们致力于王献唐往来书信的搜集和整理,尤其是注重“往函”的搜求和征集。王献唐一生非常忙碌,写信时很少有留存底稿或另行誊录的习惯,因此“往函”分散于众多个人和机构之手,搜集匪易。我们历时多年,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分别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山东省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山东大学档案馆、武汉大学档案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市档案馆等公藏单位,王献唐后人以及丁惟汾、王崇五、王仲裕、屈万里、路大荒、刘敦愿、张知寒等王献唐友朋的后人处和其他收藏家等个人私藏,乃至报纸、杂志、文集、拍卖会、互联网中,广泛搜集,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搜集到的“往函”多达 300馀通。“往函”数量虽远不止此,但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将其与“来函”互相连接,王献唐的人际网络与互动过程得以较为完整地呈现,他的学行与精神面目因此更为清晰。

图片

绍兴县修志委员会致王献唐函(来函2)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目前所能见到的王献唐往来书信,统一编排整理、考证注释,汇为一书,以飨学林。

图片

王献唐《守书日记》首页

本书共收录王献唐往来书信 1208通,其中“来函”923通、“往函”263通、附函22通。时间跨度从 1926年到1961年,涉及的著名学者有罗振玉、张元济、傅增湘、丁福保、丁惟汾、顾实、黄炎培、柳诒徵、马衡、黄侃、容庚、商承祚、徐旭生、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曾昭燏、黄云眉、刘国钧、许维遹、栾调甫、俞剑华、张默生、吴金鼎、吕振羽、高亨、王欣夫、陈直、谢国桢、沈从文、王重民、赵万里、傅振伦、屈万里、潘承弼、孙海波、陈梦家、胡道静、顾廷龙、孔德成、福开森、高田忠周、常盘大定、桥川时雄、叶蒂斯等 297人,涉及的机构和团体有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山东古迹研究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史馆筹备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华图书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故宫博物院、上海市博物馆、北平图书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私立齐鲁大学图书馆、华西协和大学图书馆、国立武汉大学、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处、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等31家,可以说是一部较为完备的王献唐往来书信集。

图片

丁惟汾致王献唐函(来函6)

这些往来书信,最早的一通是1926年的“往函”,最晚的一通是在王献唐去世一年后的“来函”,大多集中在 20世纪 30年代至 50年代,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且许多为首次整理公开,不仅是研究王献唐一生事功与学行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这一时期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学术史及相关人物弥足珍贵的参考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节选自《王献唐往来书信集·前言》)

图片

《王献唐往来书信集》(全6册)

作者:张书学、李勇慧 辑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