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身免疫性肝炎面面观(一)

 remember草木 2022-08-08 发布于陕西

导读: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免疫介导的肝脏炎性病变。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并实施免疫抑制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有重要意义。不过,由于该病种临床表现、血清学特点、病理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异质性,因此病理诊断难度较大。

国耶鲁大学病理专家张旭晨教授在《Hum Pathol》杂志发文,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相关特点进行了详尽介绍。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问题并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图片
图片

自身免疫性肝炎简介

图片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肝脏病变,其具体病因和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并无显著性别差异和地域差异,不过女性更为多见,尤其多见于十来岁儿童及中年女性。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表现不一,自无症状、至急性或慢性肝病、伴或不伴肝硬化均可出现,甚至可有急性或爆发性病变。三分之一的患者确诊时已有肝硬化。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于防止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具有重要意义。

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部分都会有一种或多种自身抗体的低度升高。根据检出自身抗体的情况,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分为两种类型:I型约占90%,存在抗核抗体和/或抗平滑肌自身抗体,有时还有核旁抗中性粒胞质抗体。2型特点为存在抗肾微粒体-1的抗体,罕见情况下为抗肾微粒体-3的抗体,和/或抗肝胞质1型抗体。不过,这些自身抗体都不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所特有,因为也可见于多种其他肝脏病变。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表现宽泛,且并无特异性血清标记,因此诊断较为困难。组织病理学虽然也并无独特性,但在确诊中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国际机构大多也已采用肝活检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如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Autoimmune Hepatitis Group,IAHG)。也有些国际机构推荐肝活检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手段,并排除其他原因肝疾病、指导治疗,具体如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PASL)的相关指南。

总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是综合临床、血清学、组织学相关信息而做出的,具体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尤其IgG)、有特殊的自身抗体、肝脏组织学有典型异常。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类似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异常、组织学特点也可见于肝脏多种其他炎症性病变。

图片
图片
 

自身免疫性肝炎“典型”病理特征

一般说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典型组织学特征与活动性慢性肝炎相似,具体如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伴界板区活性及程度不等的小叶性肝炎、伸入运动、肝细胞菊型团。不过,这些形态学特征会根据病变活动程度、持续时间、治疗情况的不同而显著不同。

图片
图片
1.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伴界面性肝炎及小叶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汇管区炎症,从轻度到重度不等,细胞类型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也可见散在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的程度不一,但最典型的情况下浆细胞丰富,形成簇状或小团分布。存在簇状浆细胞,是一个重要诊断特征,有些研究中将其人为定义为≥5个的浆细胞;不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无恰当研究。总体而言,浆细胞成分必须显著,但其评估确实极为主观的,且浆细胞的定量化对于诊断来说并无临床意义。一般来说,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浆细胞大部分为IgG阳性。

图片

图1.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汇管区致密淋巴-浆细胞浸润。


与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数量增多相似,界板性肝炎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组织表现。界板性肝炎提示炎症细胞超出界板范围、进入相邻小叶。界板性肝炎常导致肝细胞损伤,且可以深入到肝小叶。轻度表现的病例中,肝小叶中仅散在炎症病灶及肝细胞损伤;部分小叶可能呈“小叶紊乱”的表现,肝细胞损伤更为弥漫、肝细胞气球样变、肝板结构紊乱、淋巴浆细胞浸润,类似其他原因急性肝炎中所见。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偶有肝细胞坏死累及肝小叶之间,即桥接坏死;罕见情况下,肝细胞坏死融合、实质塌陷,导致爆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

图片

图2. (左)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界板性肝炎;(右)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小叶性肝炎。


如汇管区炎症一样,肝小叶内的炎症细胞也是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浆细胞可非常显著,但并非自身免疫性肝炎所特有。肝细胞损伤或坏死区常见单个或簇状存在蜡样脂质的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个别情况下,小叶炎及肝细胞损伤的程度要比汇管区淋巴浆细胞炎症程度更重,即小叶为主型表现;但这类病例中几乎总是有一定程度的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组织学特征在未治疗的病例、病变初发的情况下更为显著;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中,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界板性肝炎、小叶炎症的活动程度、肝细胞损伤的情况常显著降低、甚至缺失。

图片
2. 伸入运动
 

伸入运动的特征是肝细胞胞质内有淋巴细胞、罕见情况下有浆细胞,2008年自身免疫性肝炎简化评分标准中将其视为典型组织学特征,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小组提出这一特征的评分为2分。

图片

图3.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伸入运动,肝细胞胞质内可淋巴细胞。


据报道,自身免疫性肝炎中伸入运动的检出率为45-89%,但其他肝脏病变中的检出率也有50-62%。此外,不同病理医师间对伸入运动的识别也有主观性,日常工作中对伸入运动的评估可能并不可靠、重复性差。日本最近的全国性调查表明,其自身免疫性肝炎中伸入运动的检出率仅有14.6%;推测这一数据如此之低的原因是组织学识别困难、尤其非亚专科病理医师更是如此。正因为伸入运动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且可重复性差,因此虽然此前将该特征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典型组织学表现,但最新的共识性建议中,大部分不再视为诊断所必需。

图片
3. 肝细胞菊型团
 

肝细胞菊型团,是指小簇肝细胞围绕一个小的中央管腔排列,有时候中央管腔不容易看到。与前述伸入运动相似,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小组1993年起将肝细胞菊型团被视为典型诊断特征,且2008年简化评分标准中这一特征的评分定为2分。

图片

图4.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肝细胞菊型团,肝细胞形成腺泡状结构。


早期的研究中,相比慢性病毒性肝炎来说,肝细胞菊型团更多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23% VS. 49%);但最新研究发现:排除4级的汇管区炎症或小叶活动性炎症后,肝细胞菊型团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检出率为16%,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检出率为15%。因此,自身免疫性肝炎中肝细胞菊型团的检出率与炎症的活性程度有关,而不是和病因有关。此外,肝细胞菊型团也可见于肝脏的其他炎症性病变,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药物所致肝损伤。因此,此前被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典型组织学特征的肝细胞菊型团,已不被大部分共识建议视为诊断所必需。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