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品读红色家书,汲取奋斗力量

 星河岁月 2022-08-08 发布于江苏

图片


1937年冬,左权随八路军总部来到山西洪洞县,在匆忙转战之余,十分惦念家乡亲人。自参加革命,左权已十多年没有见到母亲。1937年12月3日,他在给母亲的家书中,汇报了当前的革命形势和工作近况。

图片

左权

左权等共产党人认识到,“抗战的失败,不是中国军队打不得,不是我们的武器不好,不是我们的军队少,而是战略战术上指挥的错误,是政府政策上的错误”,是国民党政府自身的问题造成了中国抗战的危机。由此看来,“抗战的前途是黑暗的、悲惨的”。那么,共产党人该怎么办呢?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我们是要坚持到底”,不但要“督促政府逐渐改变其政策”,也要发动民众。左权希望家乡湖南的民众能够大大的觉醒,“组织武装起来,成为民族解放自由战争中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家书最后写道:

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片,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片,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片。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一句“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读来豪气干云,让人动容。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曾参加长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7岁。共产党人干革命,不求升官发财,不怕苦不怕死,为的是国家的独立和全民族的解放。当年红军将士在“深山野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红薯葛根是我的粮”的艰苦磨砺中,仍然坚持“一心跟党走”的信念。红军靠着这种精神力量,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啃草根,在难以想象的苦难中发展壮大。面对日寇的铁蹄,左权和将士们愿再吃一遍这种苦。“我军在西北的战场上,不仅取得光荣的战绩,山西的民众,整个华北的民众,对我军极表好感。他们都喊着'八路军是我们的救星’”。共产党、八路军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让左权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他救国救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今天重读这封家书,深切感受到共产党人的纯粹和担当,他们怀揣理想和信念,任前方荆棘坎坷,一往无前。

图片

红军过草地纪念碑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都是苦出身,“苦惯了”而已。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韩子重1939年5月写给父亲的家书。他在信中解释了自己离家奔赴西北的原因和决心,其中写道:

我要求一个合理的社会,所以我提起了走,我过不惯这样不生不死的生活。我知道,陕北最低限度呼吸是自由的。我知道得清清楚楚的,陕北的一切都不是反动的。

西北,是一块开垦中的新地,我们该去那里努力。我们要在努力当中去寻求自己的理想。

我为什么不该走呢?我需要学习,我需要知识,我需要一个战斗的环境,我要肃清自己的依附、侥幸的思想,我需要活的教育。


图片

韩子重

韩子重写这封家书时年仅17岁,其父韩任民时任国民党成都军管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在平常人看来,他出身优越,衣食无忧,可以凭借父荫安稳度日。从照片上看,他清秀帅气,一双眼睛尤为清澈,难以将他与“革命”二字联系起来。但为了投奔革命,为了亿万生活在苦难中的民众,韩子重毅然决定抛弃安逸生活,去陕北。他对父亲摆事实讲道理:“前线的流血,后方的荒淫,大多数的劳苦者的流汗,绝少数的剥削者的享乐,这样多的血淋淋的故事摆在面,叫我们还有什末闲心、超人的胸襟的静观世变呢?”陕北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是自由的、活泼的、有朝气的,充满了“活的教育”,对他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1939年,韩子重加入中国共产党。因道路封锁,辗转前往山西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学习。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少年的青春逆反,更不是富家公子哥儿的体验生活,而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人迈向革命事业的起点。1940年,受党组织派遣,韩子重回到四川,任中共川康特委军事系统负责人,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49年1月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后转囚至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11月27日英勇就义,年仅27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选择革命,意味着“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重读革命英烈的家书,我们感慨万千。左权没有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韩子重牺牲在了解放事业的黎明。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怕吃苦、前赴后继,让革命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换来了独立自由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翻开《百年革命家书》,重读英烈们留下的一封封家书、遗书,既有英勇就义前的绝笔豪言,也有工作间隙对亲人的深深挂念;既有父母兄姊间的真切嘱托,也有革命伴侣追求真理道路上的互相勉励。英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矢志不渝的革命气节以及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纯粹的热爱,带给我们穿越时空的震撼和力量。

图片

《百年革命家书》


今天,我们远离硝烟与战争,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从党史中汲取精神给养,提倡发扬吃苦精神,并不是要大家去当“苦行僧”,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在重大考验面前,坚定理想信念,不怕苦、能吃苦,勇于奋斗。坚持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深入扶贫一线的驻村干部,在各行各业挥洒汗水的劳动者,都是我们身边的好榜样。

《百年革命家书》收录了1921—2018年间的100封家书,最后两封分别是扶贫干部文伟红、余永流写给家人的。文伟红生前是沿河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企业服务中心干部,该县是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深度贫困县。2018年4月25日,他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妈妈,4月21日是您75岁生日,儿子又错过了。5月14日,是爸爸77岁生日,儿子也不一定能赶到,这6年来,儿子总是错过这美好的日子,请二老原谅。”相比于无法尽孝,文伟红更放心不下的是脱贫攻坚工作,将之比喻为一场崇高而伟大的战斗,在家书里详细汇报了自己的“战斗情况”,可谓不辞辛苦,紧锣密鼓。单位领导同文伟红说,鉴于他已驻村六年,如果想撤回,可以换人接替。但文伟红向领导表明了驻村的决心,要坚持到脱贫攻坚胜利的那一天。他在家书中写道:“我作为一线战斗员,深知驻村工作的艰苦,但你们也要对儿子有信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上级领导期望,坚决完成战斗任务。”不幸的是,2019年7月22日,文伟红牺牲在了脱贫攻坚一线,时年45岁。中共贵州省委追授他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在建党节到来之际,重读革命家书,缅怀先烈,牢记使命。革命英烈们用鲜血浇筑忠诚,用生命书写大爱,在困难面前勇于担当,正是党领导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石。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艰苦奋斗,戒骄戒躁,我们的革命事业定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图片

图片

图片

【钤中华书局印】《百年革命家书》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