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十七章 羽惑
2022-08-08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十七章羽惑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不法权臣利用君主“从众”用人的心理,通过制造内外声誉
,让君主彻底信任自己将治国大权委任于己。不法权臣奸邪之处不仅在于结党营私制造良好声誉,更可怕的是伪造培植外国使节制造外部声音,影响
在本国国君。在朝见君主时明讲国事暗誉奸臣,让国君认为连外国使节都说他好,那么此人就是天下最为贤能的人才,自然毫无戒备的放心将治国的
大权委任于他。这就是奸臣利用君主“从众”用人的心理一步一步为自己创造声誉,继而独揽大权,为篡权夺位做准备。对于君主身边不法权臣的奸
邪行为,并不是所有的朝堂臣子都视而不见,还是有人明里暗里的告诉君主,如果委任此人重则君主甘愿卑身让位而居其下,轻者赏赐高爵厚禄使奸
臣得利。说这话的人不仅有国内的臣子,还有外国使臣也这么说。有奸就有忠,有恶就是善,世间就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这就是“道”,事物存在
与发展的规律。承认并包容对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存在就是“德”。说明白一点就是承认现实,在此基础与前提下,解决生存与发展的具体思想就是仁
义礼智信等。规律是自然的,发展也是自然的,结果当然是自然的。我们不能一说规律,认为就是好的。就宇宙而言,星体的运动就是规律。就人类
而言,好好学习自然成绩好,这是规律。不好好学习自然成绩不好,这也是规律。就看你遵循那一条了。不法奸臣遵循君主“从众”用人的规律,顺
势造名。忠良之臣遵循圣贤治国的规律,劝导君主。很可惜,世俗世界人是事物的主体,人为让规律退居二线,才会让本身圆满的事物变的残缺不全
。不法权臣成功获得治国的大权后,并没有结束不法之为,这只是他真正不法的开始。问题的关键是当他踏上这条险路时,党羽纷纷出谋划策,为篡
权夺位创造条件,首先就是坚定不法权臣的思想,肋力突破最后一丝君臣关系。韩非子非常形象的讲述了这个过程。首先是现状“夫奸人之爵禄重而
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意思是奸臣位高禄厚,党羽越聚越多,又有篡夺君权的野心,其他党羽就变本加厉地迎合他的心意
。曲意迎合,顺君而为,不仅是奸臣对君主,聚集在不法权臣周围的臣子一样在为。这就是风气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党羽会说:“古之所谓圣
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意思是,劝他说:“古代的所谓圣明君主,并不是父子兄弟依
次传授王位;而是依靠在朝廷内结成同党,在朝廷外勾结地方势力,威逼和杀害君主而谋求大利的。”这种说法打破了礼数与秩序,是一种不择手段
的做法。将弑君求利认定为合理之事,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适用。当然,不法权臣还要明知故问一下:“何知其然也?”你是怎么知道是这样
的?党羽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
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意思是舜逼迫尧,禹逼迫舜,汤放逐桀,
武王讨伐纣。这四个王,都是作为臣子而杀了自己的君主,天下却都称赞他们。考察四个王的思想,是出于贪得天下的野心;衡量他们的行为,是使
用了暴乱的武力。然而这四个王虽说自管扩充势力,天下的人却称赞他们了不起;自管显耀名声,天下的人却称赞他们很高明。这样,威势足以凌驾
天下,利益足以压倒一世,天下人都顺从他们。这样的论述有别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尤其是“舜逼尧,禹逼舜”这是黄帝之后的历史。但按《
竹书纪年》的记载,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正统思想认为尧是禅让君位于舜,舜禅位于禹。不法权臣的党羽讲的是尧舜禹、夏商时期的故事,那时还没
有礼制,更不要说法制。单从人性与个体的角度讲,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意义,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但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角度讲,这样的说法
明显站不住脚,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是文明的退化。不符合时代的言论与思想,行动的结果必然是失败。在礼教为主法制为辅两者交替存在的春秋时
代,还用“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的暴力思想夺取君主,这显然不可能成功。【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
臣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
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
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凡事,不能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不用新思维办事必然招致失败。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