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一项需要系统性治理的工程

 昵称71627124 2022-08-08 发布于北京

“只要把您名下的房产'抵押’,公司就会支付给您近百万元的利息,合同到期后归还您房本,合同期内您可以正常居住。”今年60岁的刘女士在小区门口遇到某公司“工作人员”向她介绍以房养老后,她觉得方式可行,便签订了合同。让刘女生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签订的不是养老合同而是房屋买卖合同。

58岁的沈某退休后小有积蓄,今年5月通过网上炒股群与陈某相识,在陈某及助理的推荐下,她投资的股票自认比自己操作多赚了一点。不久,沈某下载了该款聊天软件,并由陈某助理远程帮助完成注册,注册后陈某助理对其经常嘘寒问暖,并以“干妈”相称。沈某与“干女儿”网上聊天时经常看到群内有人发布跟着陈某炒股的成功案例,遂投入8万元,成功取现后,沈某将名下位于上海松江的一处房产抵押给“干女儿”提供的公司得款120万元,随后先后7次向其提供的账户转出大额资金累计132万元。民警多次上门劝阻,沈某才避免了财产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养老诈骗犯罪手段可谓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如以投资“养老项目”、代办“养老保险”等名义掩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目的;用送鸡蛋、挂面等小恩小惠获取老年人信任后,以支付高利息、办卡享受补贴额度、入住养老公寓享受优惠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投资;技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然后通过不定期打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锁定目标老年人……

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养老诈骗缘何屡禁不止?如何织密“防护网”、筑牢“防火墙”,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

骗子瞄准老年群体

在“银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针对老年群体的“花样”骗局缘何屡禁不止?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秘书长杨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伴随老年群体消费能力的提升,老龄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利用保健培训、产品推介、投资理财高额回报等手段设置消费陷阱,迎合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养老骗局近年来也呈现出场景网络化,犯罪嫌疑人往往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移动支付等方式诈骗老年人的财产。“养老诈骗花样繁多,但以骗取老年人财物的目的没有变,变化的是诈骗的手段和方式。”杨勇说。

“中老年人是通讯网络诈骗受损金额最大的群体,其中56—60岁的老人平均受骗金额最高。在通讯网络诈骗中,资损程度和受害者年龄呈正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其资损的金额就越大。”启牛学堂副院长乾明说,中老年人网络知识不足,对新技术、新知识缺乏了解,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冒用官方机构的电话号码,会让老年人误以为真,这给骗子创造了可乘之机。而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素养不足使得老年群体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于高风险的投资方式难以辨别,看到高收益就加大投资,甚至拉着亲戚朋友一起参与,最后往往血本无归。

涉老诈骗刑事案件多发,除了老年人自身防范意识较弱、辨识能力不强易致权益受损外,在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看来还有深层的现实痛点:如应对养老所需的社会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理财、养生等多元养老需求;老年人“缺爱”“少爱”,子女陪伴沟通少,特别是独居老人更需要社会关心;与老龄化相适应的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为老人提供医疗、照护、心理等方面的正规服务更是缺乏。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专业化程度升级,针对不同的老年群体设计出不同的诈骗'话术’剧本,个别诈骗案件中甚至出现'量身定制’养老诈骗。”北京高默克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红华说。

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北京非凡照护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程华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是骗子的主要目标,一是他们身边没有子女等年轻人,遇到问题多数独立决策,但对眼花缭乱的骗局识别能力差;二是他们有强烈的情感需求,骗子们充分利用这个弱点,对老人开展亲情攻势,导致他们往往上了当还在说对方好;三是他们有较强的、持续的慢病管理和就医需求,很多老人身患多种慢性病,非常希望用简单、快速的方法根治,骗子们利用老人这种心理推销假冒伪劣保健品、假药等,往往容易得手。

程华表示,从非凡照护服务的北京退休职工、老教师、老干部、老专家等老年群体来看,他们大多呈现出“两高两低”的防骗意识特征,即防骗意愿高、防骗能力差,平时防骗能力高、临场应对能力差。这些特征的结果是推销洗脑、电信陷阱成为骗子得手的两大主要方式。

从严打击养老诈骗违法行为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8月1日发布消息称,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于7月29日在京召开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第二次推进会。会议披露的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专项办12337平台已收到并转办养老诈骗举报线索57138条。公安机关共破获涉养老诈骗案件1.15万起,打掉养老诈骗团伙158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4万人,抓获逃犯848人,追赃挽损118亿元。

养老诈骗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秩序,破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司法办案力度、织密织牢“防护网”、提高违法成本,让老年人免于被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受害者呼吁对养老诈骗加强刑事打击整治、加强审执衔接等。

李亚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根据司法实践来看,养老诈骗涉及较多的刑事犯罪包括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但适用法律关键要对不同的诈骗犯罪行为进行正确定性,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是否具有利诱性、是否利用合同的形式进行诈骗等。

“要根据法律的指引、评价和强制作用,从严打击养老诈骗违法犯罪行为。”刘红华说,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推动深化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对构成犯罪的案件及时立案侦查、抓获养老诈骗嫌疑人和追缴、返还养老诈骗资金,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非常明显。

杨勇认为,判刑标准不可一刀切,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程度进行判定,既要依法严惩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诈骗、集资诈骗、合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也要延伸治理涉及诈骗的一系列乱象问题。

一项需要系统性治理的工程

涉老诈骗案件侦破难,追赃更难。打击养老诈骗犯罪,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是一项需要系统性治理的工程,需社会各方形成合力。

乾明认为,老年群体要坚决抵制高息诱惑,切记高收入一定伴随高风险,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在参与投资活动之前要多和子女、朋友沟通、商量,一旦发现上当受骗第一时间报警处理。作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点群体,中老年人应该获得更多关注与重视。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专注金融知识普及的社会化平台应该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切实帮助中老年群体掌握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

“金融机构应当坚决抵制养老诈骗,进行合规经营,同时主动向老年群体普及金融知识,帮助老年人防范骗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长远看,金融机构要厚植养老金融土壤,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健全养老理财市场,为老年群体提供丰富、多元、个性化的养老金融服务。”研究机构马上消费研究院分析指出,针对深层的现实痛点问题,相关部门应在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多元供给方面更下功夫;构建完善多元的养老服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把部分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推到骗子的坑里。

杨勇认为,应加大基层宣传,涉老反诈宣传既要形式通俗易懂接地气,又要家喻户晓入人心。同时,还要实行社会干预,完善养老法律体系和地方政策,严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发挥国家社会组织的力量,通过开展反诈骗宣传活动、公益活动等形式,帮助易受骗重点人群,体现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功能作用和引领作用。

杨勇同时建议,一要构建和完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能力;二要加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融合发展,形成有益补充;三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嵌入式、互助式、网络化等社区养老模式,解决好老人赡养与养老服务问题。

“无论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都应该站在老年人这边,主动帮助他们弥补信息差,识别花样翻新的骗术,教给他们如何安全、有效、快速应对,这是最重要的内容。”程华表示,在防范养老诈骗方面,老年人应该做到“四个依靠”:依靠家人,依靠政府(社区、公安等),依靠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依靠单位。同时家人应该做到“三多”:多关心慰问老人,多了解老人社交情况,多向老人做防骗科普。 

“国家相关组织、部门要坚决依法从严惩处养老诈骗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对于典型性案件要不定期公开,既能有效保护老年人合法财产权益,又能有效打击和震慑未到案或潜在的养老诈骗违法犯罪人员。”刘红华补充道。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责编:徐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