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道德经》(6)-关于养生的道理

 Budiye 2022-08-08 发布于山东

    《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是因为它所讲述的道理,绝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道理,而是哲学道理。所以,论起养生之理,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道理。

  其实,《道德经》中很多观点,仔细理解,都对健康有指导意义,比如“不争”,比如“知足”,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等等。我最看重的,还是那句“防患于未然”的话。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这话不仅适用于社会管理等方面,在保健养生治病上也非常有指导作用。这句话,这正是现代人提倡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道理。

  当下,慢性病的发生在所有疾病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在一次关于慢病健康行公益活动中指出:中国慢病患者占总人口的20%,医疗花费占总花费的69%。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等,这些慢性病,多数都是我们平时不注意预防,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而导致的。

  那么 ,预防疾病,保健养生,健康长寿,我们究竟应当从哪开始,如何做的更好一些呢?老子在这方面也有论述。

  老子隐居宋国沛地后,衣食自足,慕名求问修道者很多 ,其中也不乏求问养生之术的人。

  有个老子弟子的弟子,名叫南荣,三十多岁了,在师傅的指点下来请教老子。南荣拜见老子,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老子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老子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南荣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子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老子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子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

  在老子看来,养生贵在养心,首先是养心,然后是忘物,第三,还要顺应天道自然,第四,要稳定情绪。这些观念,其实也正是现在大家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东西。

  当然,对于健康,不管年老年少,除了学习老子的一些道理,管好情绪,心理平衡外,还要有具体在生活中落到具体行动中。首先要有健康意识,不能因为觉得年轻,就在抽烟、喝酒、熬夜、饮食等方面任性而为,近年来年轻人卒死就很值得注意;二是要定期体检,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的做预防;三是要增强体育运动……

  许多事,问题的关键既在于我们知道,更在于我们做到,养生也同此理。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位圣人,他的名字叫王阳明,是中国两个半圣人之一,他提出了“知行合一”,只有把认知和实践真正统一起来,才是真的“善”呀。知行合一也是阳明学的核心。我们借用王阳明关于道德的论述之理,来思考养生之理,也许会有收获。

  其实,读一下儒家学说,佛家学说(如佛教《心经》中也有“心无挂碍”之说),再联系道家的论述,会发现,这些不同的信仰理论,教派,都对养生保健有过论述,并且,很多地方还很相似。看来,人类对生命的尊重、理解有相通之处。不管是哪经哪派,弄明白都会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