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阳县千年沿革史

 昵称SWdXX 2022-08-08 发布于河南

汝阳县行政区划沿革

作者褚建明

汝阳县境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炎帝时,为上世国。黄帝时,为汝滂化国。夏禹时,划归豫州;在汝河、杜康河、柳沟河两岸已形成汝氏聚、蛮氏聚、广成聚、惮狐聚、阳人聚、霍阳聚、大解、小解等聚落。商朝时期,属王畿之地。周朝时,建周平城形成蛮子诸侯国(今汝阳城),划归周王畿地。战国时,蛮子国被楚国占领,其地归楚国;后又归晋国;三家分晋后,属韩国。秦统一中国后行郡县制,设蛮中县(今汝阳城)和梁县(今圣王台),境域两县分管,属三川郡管辖。西汉初,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县境北部设新城县;此时境域由蛮中、梁县、新城3县分管。东汉时,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废蛮中县,县境西部设陆浑县(今嵩县陆浑)。境域东西南北,分属梁县、陆浑、鲁阳(今鲁山县)、新城四县分管。三国时期,属魏国,境域仍由梁县、鲁阳、陆浑、新城四县分管。西晋时,属河南郡,境域仍由梁县、新城、陆浑、鲁阳四县分管。东晋十六国时,隶属变更频繁,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等国属地。南北朝时期,改梁县为汝北郡(今圣王台);县境东部新设石台县,属汝北郡;县境北部改新城县为新城郡;县境西部新设伊阳郡辖陆浑县。此时,境域由汝北郡、新城郡、伊阳郡三郡分管。隋朝时,改新城郡为伊阙县,改鲁阳为鲁山县,境域东西南北,分别由梁县、陆浑、鲁山、伊阙4县分管。唐先天元年(712年)十二月,在县境东部紫逻川置临汝县(今小店镇),属汝州。同时,县境西部割陆浑县设伊阳县(今旧县镇),属河南府。贞元八年(792年),临汝县城迁往石壕驿(今临汝镇)。此时,县域东、西、南、北分别属梁县、伊阳、鲁山、临汝四县分辖。五代时,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撤临汝县为镇入梁县;撤陆浑县入伊阳县;置伊阙县(今汝阳城)。县境西部和北部,由伊阳县、伊阙县分管,属河南府;县境东部和南部,由梁县、鲁山县分管,属汝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降伊阙县为伊阙镇入河南县,次年改隶伊阳县,属河南府;梁县、鲁山县属汝州。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河南府设伊阳(今古城寨)。金时期,伊阳县属嵩州;梁县、鲁山县仍属汝州。元至正三年(1343年),撤伊阳县入嵩州;梁县、鲁山县属汝州;境域西部属嵩州,境域东部属汝州,两州归南阳府管辖。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嵩州为嵩县;撤梁县入汝州;此时以上店为界,西部为嵩县管,东部归汝州管。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嵩县东四保十三里(一里为一百一十户)、汝州西五里,迁民十三里,并将鲁山县北部地区划入,重设伊阳县。伊阳县城设在伊阙故县镇(今汝阳县城),属汝州直隶州管辖。清因明制,伊阳县仍属汝州直隶州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降汝州为临汝县,伊阳县改属豫西道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伊阳县又改为河洛道管辖。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销河洛道,伊阳县属豫西行政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伊阳县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伊阳县属河南第十行政督查区。1947年9月,伊阳县解放后,先后属豫陕鄂三专区、豫西区第三专区、豫西区第一专区、洛阳(直辖)专署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伊阳县属洛阳专区。1959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伊阳县改名为汝阳县。1986年2月,洛阳地区撤销,汝阳县改属洛阳市管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