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水稻的突围

 昵称37581541 2022-08-08 发布于江苏
培育大品种的难度在哪?下一个“汕优63”在哪?水稻育种存在哪些问题?

品种审定标准将带来哪些影响?该如何推广品种?推进产业发展,需做哪些努力?

水稻供种形势如何?企业“走出去”有哪些困难?需要什么帮助?中国水稻如何在世界突围?

日前,水稻产业链发展论坛将在海南三亚举行。本次论坛是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的13场分论坛之一,由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赞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潘国君,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二级巡视员马志强,中国种子协会水稻分会会长孙卫华,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水稻种业部总经理阳庆华等出席。论坛由创种科技水稻种业部副总经理温祥明、中国种子协会国际合作分会会长张琴主持。

图片
水稻产业链发展论坛现场。


聚焦水稻种芯:下一个“汕优63”在哪?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作物。全力发展水稻育种,对“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至关重要。

“目前水稻育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育种技术日趋落后于发展趋势,二是资源精准鉴定和种质创新不足,三是科企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指出。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

“历史上众多优异品种均由地方农家种培育而成,目前还有大量农家种尚待开发。稻种资源的规模化鉴定评价也亟待推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浙江省委副主委,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表示。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浙江省委副主委,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

在水稻领域,种质资源同样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历史上水稻总产的增加,全部依赖于优异种质的挖掘利用。

以水稻黑条矮缩病为例,该病害威胁严重,目前在生产上尚无抗原。我国科学家从23000多份资源中筛选出7份抗黑条矮缩病种质,进而创制出抗病新品系,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钱前表示,我国稻种资源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但约80%来自国内,来源分布不均衡,遗传多样性狭窄,亟需从非洲、北美、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引进。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绿色、优质、安全、高效”为主攻方向,以出“精品”为攻关目标……2016年4月16日,国家水稻良种联合攻关在北京启动,六年多来成效显著。

胡培松建议,设立专项加大良种联合攻关投入。此外,为进一步鼓励原始创新,在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基础上,应尽快在水稻新品种保护上启动UPOV公约91文本。

在水稻育种中,品种审定标准发挥着“指挥棒”作用。针对品种井喷、同质化严重、突破性品种少等问题,新的审定标准已于21年209月出台。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二级巡视员马志强分析,新标准的实施主要带来三方面影响,一是审定品种数量将减少。因为DNA指纹位点由2个提高到3个、试验产量提高、抗病性指标提高。二是抗病性整体提高。21年20审定品种,按新标准,南方稻区抗瘟病一票否决22个,穗瘟病否决33个,北方黄淮稻区抗瘟病一票否决14个。三是对优质品种影响不大。21年20审定品种,按新标准,仅有12个二级以上品种达不到标准,占审定优质品种的3.2%。

图片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二级巡视员马志强

“汕优63”曾在1985~2001年连续16年位居全国推广面积首位,年均推广5300万亩。

未来还能有这样的大品种吗?

分析年2020全国杂交稻推广面积居前5位的品种,可发现它们的推广面积均仅在200万~500万亩,且都具备突出的抗稻瘟病和抗穗瘟病能力。

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是我国粳稻主产区。龙粳31号是近20年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在2013年种植面积曾高达1700万亩,一举改变了日本品种长期主导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局面。

作为龙粳31号的主要育成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潘国君认为,我国粳稻育种同样面临种源遗传基础狭窄、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结合不紧密、品种与水稻产业发展需求有差距等问题。选育突破性大品种的难度不断增大。

他表示,未来育种将由单个性状突破向多优集成的“五性”育种发展。“五性”指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轻简育种的最佳组合。此外,水稻也将像玉米一样,往合理密植的生产方式转变。

图片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潘国君


高质量发展水稻产业:市场需求究竟是什么?


“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品质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稻米消费需求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精”“吃名品”转变。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对水稻产业的需求更加明确——优质稻生产迎来新一轮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水稻优质化率持续增长、优质品牌持续扬名、企业规模持续壮大。

但我国水稻产业仍呈现“多、小、散、弱”格局,水稻种企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较低,竞争力羸弱。

胡培松指出,我国水稻种企的销售方式落后,盲目扩张是多数企业的通病,“种业多是撑死的,科企融合有待政策的全方位保障”。

当下很多公司“成也品种,败也品种”,究竟该如何进行品种推广?

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水稻种业部总经理阳庆华说,品种推广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选择品种时要“有优点但无致命缺点”,推广品种时要扬长避短,驾驭品种推广时要科学决策,“不急不贪不乱做为”。

图片
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水稻种业部总经理阳庆华

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将极大的推进创新效率提升、生产方式转变、市场格局演变。

1996年,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带来全球种业第二次并购潮,催生出孟山都等种业巨头。如今,基因编辑等更新的分子育种技术让人类有望真正实现“精准育种”。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表示,分子育种技术在种业企业落地的关键是传统育种基础和育种创新体系。“分子育种的底层逻辑是资源+基因+技术,加速器则是科企合作和多学科协同攻关。”

杨远柱团队自2007年开始分子育种,从抗稻瘟病单基因导入逐步到抗病虫、优质、氮高效等多基因聚合,从目标基因MAS选择到目标基因与背景同步选择,取得了较好效果。据统计,2019、年2020隆平高科自主培育品种的年推广面积达4412.5万亩,其中两系杂交稻4184.5万亩,占全国52.6%。

图片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

节水抗旱稻是近些年备受瞩目的品种类型,具有节水、抗旱、易栽培等优点。

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介绍,推广种植节水抗旱稻,有助于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旱地和新改地种植,还能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水稻生产面积,实现基本农田“上山入滩”

图片
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

在重金属污染地区,镉低吸附的品种特性日益成为确保粮食生产绿色安全的必要条件。

中国种子协会水稻分会会长孙卫华表示,“镉低吸附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是水稻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谁率先突破谁将抓住机遇。”此外,抗除草剂品种是轻简化栽培的重要选择。

图片
中国种子协会水稻分会会长孙卫华

作为水稻矮化育种的发源地之一,广东引领了第一次绿色革命,水稻育种科研的底蕴深厚。由于毗邻港澳,经济发达,广东还是国内最早开启水稻优质化育种的省份之一。

从最早的“增城丝苗”“马坝油占”,到如今的一大批直连淀粉含量在13%~18%、软滑可口的优质稻,如“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丝苗米是最具广东特色的优质籼稻类型。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丰指出,优质米的标准是因时代而变化的。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优质米的标准要求已趋于相同,都喜欢吃直连淀粉含量较低、口感更为软滑的米饭。

据悉,为加快广东丝苗米产业发展,广东组建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广东丝苗米品种标准、产品标准,设立广东丝苗米专门的省区试组,在全省建设30多个省级丝苗米产业园,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广东丝苗米公用品牌与地理标志。

图片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丰


面向全球竞争:中国稻种如何走出去?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稻米生产国, 年2020水稻产量约2.12亿吨,占全球37%以上。广阔的市场催生了巨大的用种需求。

据中国种子协会水稻分会会长孙卫华介绍,2022年全国杂交水稻商品种子有效供给量超过3.5亿公斤,供需总体呈过剩状态,但出现结构性紧缺。

以杂交中稻为例,2022年,市场主推的大品种种子紧缺,如早播早熟类、高产抗倒类、优质抗倒类品种相对紧俏,但滞销库存品种仍持续低迷。

“市场已由追求优质转为追求高产优质。种子市场两极分化,优质高产多抗品种价值凸显,供应紧缺;米质差、非比较优势品种将加速淘汰。”孙卫华说。

2022年我国企业的制种面积均不同程度上升,制种大省如福建、湖南、江西、江苏、海南、广西的制种落实面积较去年有15%~50%不等的涨幅。预计2023年度杂交稻种供应的整体过剩程度将加剧。

“行业价值已触底,经销商已无让利空间,建议更多的公司走出竞价思维,维护好价格体系。”孙卫华建议。

解决国内种子供应过剩的问题,“走出去”也是一个理想选择。

全球范围内,水稻养活全球了60%的人口,但受耕地制约,近十年来,全球水稻种植面积并没有显著增加。

袁隆平院士曾说过:若全世界有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所增产的粮食是1.5亿吨,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

中国种子协会国际合作分会会长张琴介绍,提高单产是粮食增产的有效途径。目前,杂交水稻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增产粮食、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

图片
中国种子协会国际合作分会会长张琴在论坛上作报告,并主持论坛的下午场。

通过国际合作,全球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每年在逐步提高。目前已被引入60多个国家,每年海外种植面积超1.2亿亩,平均亩产比当地主栽品种增加40%以上。

水稻种子已成为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农作物种子,主要出口至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等国。我国在海外的相关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共有20多家种企在海外设立了30多家从事水稻种子测试、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合作。

其中,荃银高科海外直接投资约2亿元,在孟加拉、安哥拉开展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隆平高科也在菲律宾进行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运营工作,并实现年营收1亿多元。

但在全球疫情持续、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境外国家和地区对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种业投资设限、以存在检疫性病害等问题设置贸易壁垒,我国的水稻种企“走出去”仍存在困难。

张琴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出口信保补贴,运费补贴等持续性支持,同时开展相关国政府及行业协会双边对话,促进种业政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此外,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搭建国际人才教育平台,可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国内外优秀学子,储备人才资源。

图片
创种科技水稻种业部副总经理温祥明主持论坛的上午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